隆林黄牛的基本介绍
隆林黄牛,广西壮族自治区百色市隆林县特产,隆林黄牛是当地少数民族传统文化方式熏陶下经长期自然选择而形成的地方山羊品种。
黄牛是隆林的传统良种牲畜之,其躯体高大、肌肉发达,力大耐劳,抗病力强,粗放饲养,适应性好,是牛产性能和产肉性能较高的优良品种,闻名广西。
黄牛额部微凹,鼻镜多为肉色和黑色,角形不一,颈厚薄适中,内垂发达,公牛肩峰明显,后肢内靠,母牛十字部略高,乳房发育中等,大小如食指,毛色以黄色为多,棕色次之,黑、灰及杂色较少。其役用效率均高于一般黄牛,据测定,成年牛每天六小时计。
产品特点
1、外在感官特征:
隆林黄牛形态具有地方特色。适应性强,耐粗饲,遗传及生产性能稳定,其被毛短,多为黄毛,次为浅褐、红毛和黑毛。
其体型中等近似长方形,结构匀称,四肢强健,头长短适中,耳平伸,耳壳薄,耳端尖;公牛角粗短,向外向上,大部分为玲珑角,母牛角细短;前躯稍高于后躯,公牛鬐甲较高,肩峰高大而斜,母牛肩峰较矮。
中躯长短适中,胸深偏浅,肋骨开张,肋间紧密,背腰长短适中,公牛较平直,母牛有凹背现象,公牛腹部呈圆筒形,母牛腹部大而不下垂。荐部平直,中等宽,腰角突出,尻部适度倾斜,肌肉发达,四肢粗壮,肌肉结实,肌腱发达,关节明显,后肢前踏,飞节内靠,蹄质细密坚实呈黑色,母牛乳房结构匀称,乳头黑色或浅棕黄色,肛门和会阴的颜色一致,多为黑色。
隆林黄牛24月龄屠宰,宰后去皮肤,肉色为红色,具有牛肉固有的色泽及气味,无异味,皮薄,脂肪少,肉质细嫩,无膻味等特点。
2、内在品质指标:
隆林黄牛肉质细嫩而有弹性,营养丰富,味道鲜美,屠宰率较高,胴体中肌肉比例大,牛肉含蛋白质19.0~24.0g/100g,脂肪1.0~5.3g/100g,氨基酸总量17.0~23.0g/100g,胆固醇30.0~48.0mg/100g,肌苷酸240~260mg/100g,灰分1.04%,水74.3%,干物质25.66%,热量440~460KJ/100g。氨基酸总含量高,脂肪含量高,牛肉无膳食纤维。
历史民俗
隆林黄牛是当地少数民族传统文化方式熏陶下经长期自然选择而形成的地方山羊品种。古老县志《西隆州志》——自清康熙五年(1666年)开始已经饲养,即有关马、牛、羊、猪、鸡、鸭等。
1960年《隆林县志》记载,自古以来,苗族人民“嫁娶即操戈椎牛集众,吃其肉片。卜卦病则禳送杀牲会饮。食其牛血,取牛肠渣滓以为羹汁。”每逢红白喜事,杀牛一头至数头。农历十月初一,是仡佬族传统节日牛王节。传说:一说农历十月初一是牛的生日,为感谢牛辛勤奉献而过此节日; 直至今天,隆林人仍以黄牛作为本地珍贵产品赠送给贵客佳宾,少数民族在民族节日如“跳跛节”、“三月三”“偿星节”、“火把节”、“红白喜事”时,是日各家宰牛祭祖拜暮,大张宴会,以牛为上等的祭品。
1982年被评为广西的3个优良地方黄牛品种之一,载入《广西畜禽品种凋查汇编》中。
1987年收录《广西家畜家禽品种志》,2004年收录到《中国畜牧业名优产品荟萃》。
2014年11月通过了“隆林黄牛”农产品地理标志品质鉴评,属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
2014年,隆林黄牛保护总面积3552.96平方千米,年饲养量5.7万余头。
2015年,隆林各族自治县有黄牛养殖场43个(户)、全县存栏黄牛7.41万头,可出栏肉牛3.02万头,黄牛产业总产值超3亿元。
截至2016年12月,隆林黄牛存栏5.6万头,出栏2.79 万头,其中20头以上规模养牛场20户户,50头以上的12 户,100头以上的8 户,总产值达4.1亿多元,纯收入0.84亿元,有养牛农村专业合作社12家。
获奖荣誉
2015年7月22日,原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批准对“隆林黄牛”实施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保护。
-
发现更多隆林黄牛的相关购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