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宁腊肉的基本介绍
在新宁,尤其在农家,腊肉成了招待贵客的招牌菜。有些农家特意留下一些腊肉等到春种秋收、请人来家帮忙时吃,意味着主人对帮忙亲友的特别“照顾”。每年的10月前后,若能在亲友家吃上腊肉,那更是美事一件。其实,从腊肉出现的经过来看,制作腊肉的初衷并不是羡其味美,而是利于贮存。最初的时候,人们根本不知道什么叫腊肉,也不知道腊肉是什么样的味道。
新宁腊肉选料上乘,采用正宗乡里农家的土猪肉,制作考究其原因。取鲜猪肉前后腿,切成条块状。每百斤肉胚加食盐七斤、花椒200克、五十度以上白酒3公斤,充分拌匀腌制。一年四季均可生产,以隆冬腊月生产为最佳。夏秋季腌3至4天,春冬季腌7天左右,出缸后用清水漂洗干净,穿绳挂入烤箱,用锯木屑熏烤7天左右出箱,或用柴火熏烤半个月上为最佳,即为成品。其色泽分明,肌肉呈暗红色,脂肪呈淡黄色透明。肉身干爽、结实、皮韧而不硬,切面红艳光亮,腊香浓郁、瘦肥适度,除保持新鲜猪肉的营养价值,还增添了其他辅料营养。肥肉油而不腻,皮和肌肉嚼味无穷。宴客、佐酒、拼盘、熟食无不咸宜,是闲备急用的好食品,是农家招待贵宾的席上佳肴。
腊肉从鲜肉加工、制作到存放,可保证肉质不变,保持香味,还有久放不坏的特点。新宁腊肉采用柏枝熏制,所以可以做到夏季蚊蝇不爬,经三伏而不变质,成为别具一格的地方风味食品。制作新宁腊肉要先将猪肉皮上残存的毛用刀刮干净,切成三厘米宽的长条,用竹签扎些小眼,利于进味,然后将炒热的花椒下盐炒烫,倒出晾凉,最后将猪肉用花椒、盐、白糖揉搓,放在陶器盆内或搪瓷盆内,皮向下,肉向上,最上一层皮向上,再用重物压上。
冬春季两天翻一次,五天后取出。秋季放在凉爽之处,每天倒翻一至两次,两天取出后用净布抹干水分,再用麻绳穿在一端皮上,挂于通风高处,晾到半干,放入熏柜内,熏两三天,中途移动一次,待烟把腊肉熏呈金黄色时,取挂于通风之处即成。
产品特点
新宁腊肉源自野菜苞谷喂大的土猪,经过盐的浸透和柴火慢慢熏烤而成,烘腊肉急不得,没有数月时间肉里水气不会干,香气也就出不来。炕上腊肉,漆黑如锅底,有“黑武器”之称,然经洗净,它的精美质地就会呈现出来,肥肉透亮,精肉深红,肥不腻口,瘦不塞牙。
历史民俗
湖南被称为蛮夷民族,当年和黄帝为争夺天下的蚩尤部落战败后,隐居到湖南一带。居住在湖南崀山一带的部落,最初将没有吃完的野猪肉挂在树干上风干,味道很美,于是经常这样做。遇到雨天的时候,将肉放在火堆上烤干。
舜帝南巡时,来到湖南崀山,吃了部落居民烤干的野猪肉,将其命名为腊(xi)肉。直到汉武帝元朔五年(公元前124)三月,朝廷封长沙定王子刘义为夫夷侯。刘义吃了“腊(xi)肉”后,将其改名为“腊(la)肉”吧。
慈禧说新宁腊肉好吃
湖南新宁人刘坤一,任两江总督、南洋大臣时,将腊肉带到京城,献给慈禧和光绪皇帝。受到慈禧和光绪帝称赞。尝过无数美味佳肴的慈禧在吃过刘坤一进献的新宁腊肉后感叹道:“好吃,好吃,美味在民间!”
制作方法
每逢冬腊月,即“小雪”至“立春”前,家家户户杀猪宰羊,除留够过年用的鲜肉外,其余乘鲜用食盐,配以一定比例的花椒、大茴、八角、桂皮、丁香等香料,腌入缸中。大约7天左右,香料都已经浸入到肉中,便用棕叶绳索串挂起来,滴干水,再选用柏树枝、甘蔗皮、椿树皮或柴草火慢慢熏烤,然后挂起来用烟火慢慢熏干而成。烧柴火的农家挂于烧柴火的灶头顶上,或吊于烧柴火的烤火炉上空,利用烟火慢慢熏干。
-
发现更多新宁腊肉的相关购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