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塍竹编的基本介绍
后塍竹编以竹为主要原料,制成竹制品。从使用功能分,大致有以下几类:一是农业生产(稻麦棉等)中的工具类,有稻床、晒篮、花笼盘篮、簸箕、奋箕、苗篮、篓子等;二是日常生活类,有淘洗类、盛装类,厨匮箱类、坐卧躺类等;三是时令用品类,有各种凉席、竹扇、斗笠、竹伞等;四是工艺摆设类,有花架屏风、拦床席、花轿、灯笼等;五是文房用品类,有竹筒、笔筒、笔架、台座等;六是渔猎工具类,有各种渔具、竹弓、竹箭、竹夹等;七是游艺玩具类,有风筝、龙灯、狮子、走马灯、各式鸟笼、各类手提、各类花灯等;八是出口工艺类,大都应国外客户的特殊要求设计制品。
张家港后塍,地处长江岸边,自南宋起,江沙日涨,引来大批移民开发围垦沙田,在圩岸上种竹住人。至明万历年间,大片江滩积涨成陆。于是靖江、镇江、常熟等地的贫苦农民及民间工匠大量涌入并建村落。清康熙三十九年(1700年)后塍建镇,农村初步形成一批竹艺工匠,并逐步发展为专业编制,将制成品上集市出售。至清未民国初,后塍竹编工艺逐步向精细化、工艺化发展,并涌现了一批各具特色的专业能工巧匠,统称竹篾匠。精细的专业分工促进了竹制品的实用性,观赏性,工艺性的提高,很多竹制品成了民间珍藏及收集的珍品。
后塍竹制品涉及生产、生活的各个方面,充分反映了江南竹乡的浓厚地方特色,对研究当地的民俗、民风具有重要价值。竹编制品不但绿色环保,而且十分实用。后塍地区几乎村村有竹篾手艺工匠,解放后仅后塍镇就有20多家竹器店,合作化时创办后塍竹器社,有员工近40人,文革后改为后塍县属竹器厂,在苏州地区独此一家。其产品挤身广交会,出口日本及东南亚各国,天然竹编工艺品受到国外消费者广泛青睐。
获奖荣誉
后塍竹编是苏州市第四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传统技艺类项目。
工艺
竹编的工艺流程有:打底、编迂帮、杀口穿环、板角、串架或于绳、戗底等。编织篾制品首先要设计图样;其次要备竹;三是制作;四是整合,编制竹架和上下方花格;五是以藤串成花箍连接,使屏风能折叠,拉开;六是油漆。篾制品的图案有:“桥二花子”,用于篾席、各种内垫、出箕、匾子、篓斗、筛子等;“桥三花子”,有盘篮,圈折,蚕条等;“漫六条”,即漫大花、长条,用于席,串折和四边;“三角眼”,用于汰菜篮子、苗篮、鲜鱼篮、各类小工艺品篮;“六角眼”用于大篮子、苗篮、匹篮等。
-
发现更多后塍竹编的相关购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