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坛刻纸的基本介绍
刻纸是流传于金坛地区的一种颇有地方特色的传统美术品种,生成至今,已有百余年历史。明清时期,当地百姓为驱鬼祛邪、祈福迎祥,即有在逢年过节,家家户户贴挂门笺、喜笺、花笺及喜娃、寿星、钟馗等图案和花鸟虫鱼窗花之习俗。清末,一批老艺人且将灯笼、龙灯等手工制作技艺与刀剪各式镂刻图案技法结合起来,并逐渐在金坛乡村流行,代代相传。
刻纸是一门古老的民间艺术,金坛是中国刻纸流行最早的地区之一。
金坛刻纸早在隋唐时期,双喜、门花、堂花、灯花、鞋花、花鸟虫鱼、人物戏文等刻纸作品便散见于民间,世代沿袭,在金坛地区形成了刻纸传统。金坛刻纸以蕴涵浓郁的江南地方特色而显其艺术至力。
金坛刻纸的工艺主要由手工绘画和镂空刻制组成。无论幅面大小,手工绘画和镂空刻制都按照剪纸艺术的规律和要求去做,这样,即使金坛刻纸具有清晰完整的构图和造型,又保持其整体线条间的互相连接。因为刀刻时稍有不慎就会使整幅(叠)作品前功尽弃。如借用微雕技艺刻制的作品《争艳》中的孔雀尾翎刀刻1万2千多根线条,如此纤细线条,刀刻难度之大,可想而知。又如《春江花月夜》中的人物披风细刻2万多刀,艺术效果极为逼真,生动展现了人物披风的丝绸质感美和飘拂的动态美。
金坛刻纸植根于当地民间艺术,由剪纸派生而来。金坛民间剪纸源远流长,是老百姓表现自己生活情趣的一种艺术样式。它的工具、材料简单普通,只要一把剪刀、一张红纸,就可以通过灵巧的双手剪出精彩纷呈的作品来,如灯花、鞋花、喜花、窗花、门笺,如鸡兔禽鸟、梅兰竹菊等动植物,如胖娃、寿星、八仙、钟馗等人物,题材广阔,形式多样,剪作精细,情趣盎然,最为老百姓喜闻乐见。
金坛民间剪纸历史悠久,明清以来传承不息。由于剪纸主要是适应民情民俗的需要而产生,其纸质作品难以保存,所以如今已罕有20世纪初叶以前剪纸作品的传世。近数十年来,金坛民间剪纸经历了一个发展繁荣的历史新时期,大量各类各式、活泼明快的剪纸作品,犹如民间艺术的繁花竞放,给人们以生活的审美享受和艺术的创作启迪。金坛的剪纸艺术家们在思考、在总结,要在传统的民间剪纸上推出新招式。
剪刻纸的基础材料是纸张,传统剪法纸张大都是单一的,而金坛刻纸常参用漆纸、宣纸、碳化纸、植绒纸等,特别是吹塑纸的运用,刻出的效果颇好。如《假日荷塘》用漆纸刻制,优点是挺拔、牢固,适合填彩;《窗台四君子》采用宣纸、土纸和衬纸制作,作品具有人文气息;《水仙》、《牵牛》、《月季》、《荷花》等用的是吹塑纸,镂空填彩,具有光泽和立体感,装饰性很强。纸材运用的创新,使刻纸技法也随之出新。如用叠层法刻成的《归》,用镂空法刻成的《水仙》,用填彩、点彩法刻制成的《江南抗日之春》,都是纸材创新的结果。
经历代传承和发展,金坛刻纸已积累了600多个品种,其作品数以万计。在国内外展览、比赛中入选、获奖和在多种报刊上公开发表以及被国内外美术馆收藏的刻纸作品逾千件。金坛刻纸艺人多次应邀赴国外和港澳台进行现场表演,并被当地新闻媒体宣传介绍,产生了广泛的影响。1993年12月,金坛被文化部正式命名为“刻纸之乡”。-化部批准,2008年9月,“第五届(中国·金坛)国际剪纸艺术展”在金坛举办,艺术展征集和展出海内外的剪刻作品1500多件,来自美国、德国、荷兰、瑞士、韩国、日本、墨西哥等国及港澳台地区的300多名剪刻纸艺术家和专家学者以及数十家新闻媒体汇聚“江东福地”研讨、交流,使金坛刻纸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海内外媒体纷纷关注金坛刻纸,盛赞“千姿百态人堪颂,皆是金坛神手来”。无疑,金坛刻纸在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艺术,增进海内外文化交流等方面,发挥出了特殊的价值和作用。
产品特点
较之于外域的传统剪纸,金坛刻纸具有作品幅式灵活、刻制手法多样、表现细腻丰富和构图精细繁茂等艺术特点。在形式上,金坛刻纸既采用民间剪纸的斗方、团花、中堂、四条屏等,同时又吸纳现代审美形式,在具体手法上,一般传统剪纸大都采用单色,而金坛刻纸常采用填彩、点彩、衬彩等综合手法,表现细腻、丰富而栩栩如生的艺术形象。金坛刻纸艺人善于学习和借鉴众家艺术手法之长,并将其自然地运用到创作之中,如作品《村童》中的大树刻制很有江南剪纸细腻的特点,而刻画儿童则汲取了北方民间剪纸粗犷的长处,此作品融粗犷于细腻之中,对比强烈,给人以独特的审美情趣;《四合院》和《捕鱼图》则采用大俯视的方法,构图明快,为传统剪刻纸所少见;《采菱图》和《渔乡风情》组画运用版画方式刻制,刀法简练有力,黑白分明,-出现代审美取向和品味。
历史民俗
金坛刻纸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明清时期。那时,金坛民间为了驱鬼祛邪、祈福迎祥,逢年过节家家户户会贴挂一种带有镂空图纹或象形字纹的纸,一般贴挂在门楣、梁沿、船头仓尾、篷架、神龛等处的边沿,颜色多为大红,偶有黄、绿。这种被称为门笺、喜笺或是花笺的镂空纸,便是金坛刻纸的雏形。
旧时金坛的灯笼、龙灯和纸扎等行业很红火,扎好的灯笼常会糊上刻镂的纸质图案做装饰。到了清末民初,这种纸质装饰逐渐从灯笼蔓延到鞋花、窗花、喜娃、寿星、八仙、钟馗和花鸟虫鱼等。当时金坛民间剪刻纸的原生渠道大致分成两条:一是自发性的,多为自制、自娱、自乐的鞋花和窗花等,一般自用或送给亲朋,剪制者以手巧的妇女居多;二是作坊式的,由艺人批量制作出售并以此为营生,最盛时,金坛城乡曾有剪刻、裱贴、纸扎业作坊和店铺30多家,并都有若干刻师和学徒。
到了上世纪70年代中后期,金坛县文化馆组织了一批具有较好基础的民间美术骨干,进行剪(刻)纸培训辅导,现在的刻纸国家级非遗传承人杨兆群也在其中。开班后不久,他们创作的《大干促大变 普及大寨县》首次入选“江苏省农民画展览”,振兴金坛刻纸的序幕从此拉开。
随后,金坛县文化馆成立工艺美术社,汇聚部分以民间刻纸见长的美术骨干,形成了一个刻纸创作的群体,逐步走上了群体式的金坛刻纸创作之路。1980年6月,北京中国美术馆举办了为期18天的“金坛民间刻纸艺术展览”,展出作品220多幅。中央新闻纪录电影制片厂以《江南一枝花》为题,拍摄了宣传介绍金坛民间刻纸的专题纪录片。1981年,20多件作品入选在东京举办的“中国现代优秀刻纸展览”。1993年12月,金坛被文化部正式命名为“中国民间美术(刻纸)之乡”。
1997年4月,金坛刻纸分别选送60余件和40余件作品参加美国洛杉矶“中国民间艺术一绝大展”及休斯顿“美国第26届国际艺术节”展览,民间刻纸艺人殷卓宁受文化部委派,赴休斯顿进行现场刻纸艺术表演,赢得一片赞誉。2001年7月,在荷兰鹿特丹市展出期间,被当地媒体赞为“千姿百态人堪颂,皆是金坛神手来”。1995年,刻纸艺人朱晓坤、殷卓宁、孙荣才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联合授予“中国民间工艺美术家”称号。2007年和2008年,由多位金坛刻纸艺术家历时3年共同完成的巨幅作品《奥运梦·中华魂》和《从雅典到北京》分别被赠送给北京奥组委和国际奥委会名誉主席萨马兰奇,受到盛赞,后者(绿版)被国家博物馆收藏。
百年来,金坛民间刻纸已积累了600多个品种,在国内外各种报刊上公开发表、在省和国家级参展或比赛中入选、获奖的作品1000多件,还有近百幅作品被中国、国外美术馆收藏。
获奖荣誉
2007年,金坛刻纸被列为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8年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扩展项目名录。 2019年11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公布,常州市金坛区刻纸研究所获得“剪纸(金坛刻纸)”项目保护单位资格。
2018年,金坛文化馆以金坛刻纸为元素创作了歌曲《纸花谣》,荣获省“五星工程奖”。 2019年,杨兆群组织策划的百米剪纸长卷《大运河》,集聚十位剪纸艺术家的参与,被剪纸界称为“史诗级的巨作”。
-
发现更多金坛刻纸的相关购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