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斯达温舞的基本介绍
斯达温舞主要流传于四川省阿坝州黑水河流域,因舞者身穿“甲衣”歌舞,汉语俗称“铠甲舞”。“卡斯达温”是黑水方言,“卡斯达”为“铠甲”之意,“温”或“贡”是“穿”的意思。“卡斯达温”是古代黑水人出征前,勇士们祈祷胜利,亲人们为他们祈求平安、祝福吉祥的一种民间祭祀性歌舞活动。
据考证,“卡斯达温”最初可能是古羌部落在游牧、狩猎的过程中产生的祭祀礼仪。唐代以前,由于黑水河流域战事连连,它逐渐演变为将士出征前所举行的一种征战祭祀活动,发展到现在,已成为年节、庆典、喜丧等祭祀仪式中的歌舞活动。
在黑水县的不同地区,“卡斯达温”的内容和表现形式略有差异。
黑水县扎窝乡朱坝村的“卡斯达温”主要表现狩猎的内容和形态。黑水县红岩乡俄恩村的“卡斯达温”主要表现征战的内容和相关状态。黑水县维古乡的“卡斯达温”则主要表现男女道别和为逝去的勇士举行丧葬祭祀的仪式歌舞。值得一提的是,此地只有在勇士的丧葬仪式上才穿铠甲衣跳舞,以示对勇士的崇敬。
从历史渊源看,“卡斯达温”有远古羌文化与吐蕃文化相融的特点,尤其是呈梯形状的舞蹈文化现象,对黑水民族史、语言学、民俗学等的研究有重要资料价值。“卡斯达温”独具一格的多声部祭祀礼仪歌舞形式,对研究远古高原峡谷地带的部族文化艺术特点也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卡斯达温”不仅在音乐、舞蹈上有独到的艺术表现,而且在民俗活动及对迁徙民族人类学基因等研究方面也能提供重要的线索。
宗教寓意
应该清楚地看到,卡斯达温除了具有舞蹈本身的意义之外,还具有着很多种宗教社会性功能,如以舞蹈为载体而表现出宗教的社会控制功能、整合功能、行为规范功能、心理调节功能、陶冶情操的美感功能等。
卡斯达温的宗教功能最主要的有以下几点:首先是村寨之间的结拜。在历史上,村寨之间因草地、宗教等问题而经常发生冲突与战争,村寨之间为了安全和力量的壮大,时常会有两个或数个村寨之间在某一时刻为某一目的结为同盟;每当在这个时候,卡斯达温的表演是不可缺少的,其功能一是以艺术的形式渲染气氛;二是为了炫耀武功和融合民族感情。其次,每当战争爆发,卡斯达温多用于为战士出征壮行;既鼓舞士气为战斗做好准备,又渲染了同根同族的民族情感,即所谓"通过礼拜仪式和奉行神圣的权利,宗教把整个社会结合在一起"。于是,"个人的利益被放弃了,与其他部落成员的共同情感产生了。"
这种出征前的舞蹈的另一个宗教意义在于:通过出征舞蹈,"宗教为人们提供了支持和安慰,即能帮助人类克服对未知事物的恐惧和对未来的焦虑"。 第三,卡斯达温在平时也被用来祭祀神灵以及作为备战的操练。因为"除了战争以外,恐怕舞蹈对于原始部落的人是唯一的使他们觉得休戚的相关,同时也是对于战争的最好的准备之一。因为操练式的舞蹈有许多地方相当于我们的军事训练。"
另外,每当祭神驱鬼的时候,也是卡斯达温作为祭祀舞在村寨--这一特定社区生活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的时刻,这个时候的卡斯达温是将宗教以一种泛文化的表现形式出现,它有效地融入社区的日常生活,并在其中扮演重要角色,这在乡村的社区生活中是有着积极意义的。据记载,"身穿铠甲的武士,手持刀枪、弓箭,把用糌粑面作成的各种鬼魔形象鸣枪击毙后埋入地洞,盖上厚土和石磨压紧,示意叫其永世不得翻身作孽。
传承现状
"卡斯达温"不仅在音乐、舞蹈上有独到的艺术表现,而且在民俗活动及对迁徙民族人类学基因等研究方面也能提供重要的线索。如今,"卡斯达温"的生存环境正受到现代生活方式的极大冲击,急需抢救性保护。
传承意义
从历史渊源看,"卡斯达温"有远古羌文化与吐蕃文化相融的特点,尤其是呈梯形状的舞蹈文化现象,对黑水民族史、语言学、民俗学等的研究有重要资料价值。"卡斯达温"独具一格的多声部祭祀礼仪歌舞形式,对研究远古高原峡谷地带的部族文化艺术特点也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国家非常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2006年5月20日,卡斯达温舞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濒危状态
1、由于“卡斯达温”这项艺术只在四川省阿坝州黑水县的部分区域流传,如不及时抢救或保护,这种独具鲜明的民族和地域特色的民族民间文化艺术就很可能会很快失传。
2、“卡斯达温”赖以生存、发展的社会基础发生了变革,人们对这一传统民俗事象的关注日益淡化,尤其是青年一辈,对此更是毫无兴趣。因此如不及时抢救或保护,在当地的传承即将出现断代的危机。
3、目前能完整回忆和表演“卡斯达温”的民间艺人只有10多名了,而且都是70岁以上高龄,虽有一批中青年的表演群体,但如不及时抢救和保护,这一传统的民间祭祀性歌舞的完整形像将从此消失。
产品特点
风格特色
音乐
在整个舞蹈中,其风格上主要是以古羌"大葬舞"中的跳卡斯达温为基础,又受了藏传佛教中跳神舞蹈的一些影响;因而可以说,俄恩村的卡斯达温实际上是藏羌两个民族在历史上长期融合的产物,也是嘉绒藏区作为不同的宗教民族文化交接地区的一种特有的艺术形态。另外,除了藏、羌舞蹈中的一些基本特征如弓腰、曲背、弯膝、碎步移动、抖铃等动作都有典型展现以表达粗犷、浑厚、神勇、尚武的山地民族舞蹈特点外,其鲜明的舞蹈节奏也给人以深刻印象。在舞蹈中,节奏多兼有切分和混合节拍,这就使得音乐的强拍被改变,并使其节奏在"舞者"身上似乎充满着一种野性与自由的"生命力",而这种艺术上的"冲动"更使得俄恩村卡斯达温中所展现的尚武精神充满着原始、古朴、勇敢以及在对神灵的膜拜中产生的内在的"张力"。
在卡斯达温的表演过程中,舞者反复吟唱的旋律为10小节,属 2 / 4拍和 1 / 4的混合节奏并在 1 / 4拍时出现连续的强拍,表演者也因此能够更好地利用不同的强拍节奏以表现出雄壮、有力的艺术气势,而有的学者就将这种气势归纳为整个氐羌系舞蹈的基本共性特征--"虎气"。
另外,在和黑水一山之隔的理县等羌族人聚集地也流行卡斯达温或称"跳盔甲",其舞蹈和黑水地区的卡斯达温也有相同之处。如:"男青年披甲戴盔,肩系铜铃,手执刀、矛、弓、剑等古老兵器,以歌开始,起舞止歌"。 又如:"'哈日',羌语意为'我们要进行练兵演习',属出征前誓师的军事舞蹈"等。这种相似性并不是偶然的,它既代表了岷江上游地区卡斯达温文化的普遍性,又表明了嘉绒藏族与羌族这两个同出氐羌系民族在文化传承上的共同性。
表演过程
卡斯达温是指穿着铠甲而跳的舞蹈。铠甲大约可分四种,即漆牛皮甲、象皮甲、藤甲、铁皮甲;其中,漆牛皮甲使用最多,又大约可分为整片甲和千叶甲两种,其中又以千叶甲使用最为普遍。这里以嘉绒黑水地区的卡斯达温为例,来解释卡斯达温的艺术特点。
舞蹈过程
俄恩村的卡斯达温的表演者所穿铠甲上身为背心式,无袖,背后挂有一铜铃;下身为裙式,上下连为一体;腰间配以色彩鲜艳的藏式布腰带和一把银鞘藏刀。所披铠甲均由约 8-10公分长、2- 4公分宽的生牛漆皮组成,并用由熟牛皮做成的绳子将其串结在一起;一副铠甲约 15-20斤重,部分漆皮上绘有图画,如身穿铠甲挥刀的武士以及祥云、矛子等。整个铠甲看起来似有一种威严之感,大约是因为在冷兵器时代的战斗中,铠甲除了保护身体外,也是一种装饰,以起到威慑对手的作用;铠甲在不穿时,可堆放成"宝塔"形状,并作为"神器"供奉。
历史民俗
据考证,"卡斯达温"最初可能是古羌部落在游牧、狩猎的过程中产生的祭祀礼仪。唐代以前,由于黑水河流域战事连连,它逐渐演变为将士出征前所举行的一种征战祭祀活动,已成为年节、庆典、喜丧等祭祀仪式中的歌舞活动。
-
发现更多卡斯达温舞的相关购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