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应乱针绣的基本介绍
宝应乱针绣是一种特色传统刺绣工艺。由江苏人杨守玉始创。产业始创于十三年前由12个乡村姑娘到苏南丹阳学习2年技艺回乡,通过一传十、十传百、以群教群、滚雪球的方式,逐步发展起来。尤其是近几年,又得到了迅猛发展。该镇已建立了3个刺绣研究所,拥有大小刺绣企业近10家,全镇刺绣女工已增加至3000名,年创外汇达200多万美元,有的绣姑年收入近20000元。
宝应,是扬州市最北端与淮安市相邻的一个县,是苏北里下河地区著名的鱼米之乡,这里的居民大多是明代初期从苏州阊门一带迁徙而来,沿袭了栽桑养蚕缫丝的习俗,女眷自然也传承了刺绣的手艺,并且受苏绣影响较大。因此,刺绣也是宝应历史悠久的民间手工艺,李白游历宝应时就曾诗赞这里“制锦不择地,操刀良在兹”。
宝应县鲁垛镇人杨莫氏对传统的枕套绣、肚兜绣和花鞋绣技艺进行大胆革新,融入生肖、花草等图案,充实了传统刺绣的内容。其女潘和珍进一步拓展刺绣装饰面,以乱针铺底,乱中求实,使绣品更加生动逼真。再后的传人莫学春善采他山之石,远赴苏州、常州等地拜师求艺,把一代绣匠杨守玉创造的乱针绣法与宝应水乡刺绣相结合,“乱针密接其针,排比其线”,使绣品工艺“乱而不杂、密而不堆”。
乱针绣创始于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创始人为江苏常州人杨守玉。乱针绣改变传统苏绣中每一针之间是紧密相接,呈同一方向排列的技法,而是针法长短不一、方向不同且互相交叉,并运用分层、加色的手法,使得作品色彩丰富、线条流畅、层次感强。因其绣法自成一格,被诩为当今中国第五大名绣。
发展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曾在淮安师范学院和南京艺术学院学习绘画艺术的宝应人朱军成,在宝应县鲁垛镇创办工艺刺绣厂。他运用原先所学的国画、油画原理,结合物体特征,用20多年时间潜心研究创造出集“时节、针法、画理、绣理、自然”为一体的“一然绣法”,形成了宝应乱针绣的独特风格,奠定了宝应乱针绣的全国行业地位。
如今的宝应乱针绣,画理与绣理有机融合,采用长短交叉线条,分层加色手法来表现画面,把不同方向、不同颜色的直线条交叉重叠堆积来表现物体的体积感、前后物体的空间关系及色彩变化。其多样的色彩度,独特的艺术效果,炫目却不紊乱,视觉效果几可跟西洋油画乱真。
2007年3月,宝应乱针绣入选江苏省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次年,宝应乱针绣被列入江苏省特色文化精品,获“国家地理标志”商标,成为是中华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2018年,宝应成功申报“中国乱针绣之乡”和“中国乱针绣文化产业园”。2020年12月10日,中国·宝应乱针绣人才艺术馆开馆,馆内分为历史传承和工匠学院两大板块。历史传承部分,陈列的各式各样的牛骨头捻线驼、老式量尺等,见证了宝应刺绣发展变迁历程;工匠学院部分,阐述宝应乱针绣文化的精神和内涵,彰显宝应乱针绣工匠的艺术风采,展示出宝应乱针绣发展的勃勃生机。
目前,宝应全县拥有乱针绣企业40多家,刺绣从业人员4000余人,作品屡年销售额上亿元。宝应乱刺绣作品在国家级工艺品评比大赛中屡屡夺魁,产品远销欧美、日、韩等10多个国家和地区,宝应成为了全国最具实力、最大的乱针绣产业基地之一。最值得骄傲的是,宝应乱针绣在传承中不断创新发展,涌现出朱军成、莫元花、汤祝萍、王文兄等一批大师级新生力量,为“中国第五绣”这一中国刺绣奇葩的更大发展奠定了人才基础和智慧力量。
-
发现更多宝应乱针绣的相关购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