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布江达藏猪的基本介绍
工布江达藏猪,为地方品种特有,工布江达县巴河镇、朱拉乡、错高乡是藏猪发源地。工布江达藏猪体形小,全身被毛为黑色或黑灰色,少数个体为棕色;头嘴尖,头狭额面直,耳小直立;眼细长;颈浅、窄而较短;全身肌肉发育匀称,体形紧凑,体质结实。肉质鲜亮有光泽、肉色鲜红;肉皮薄,脂肪层薄,肌纤维清晰,有坚韧性。
在粗放的饲养管理条件下,工布江达藏猪育肥增重缓慢,育肥期较长,一般生后2-3年体重仅为40-50千克。在不限量、自由采食的舍饲条件下,300日龄的藏猪公母猪体重可分别达27.89±3.14千克和32.92±2.92千克。工布江达藏猪腿部肌肉发达,胴体瘦肉比率高,皮薄,沉脂力强,肉质好。据屠宰测量,平均屠宰率67.23%,平均膘厚2.5厘米,后腿占胴体重30.42%,花板油占胴体重12.37%。
工布江达藏猪是优秀的地方猪种——青藏高原通过自然选择作用下形成的耐寒品种。由于藏猪常年培育在无污染的高寒地区,因此形成了藏猪体格小、四肢健壮的体型特点。近年来,在养殖农户的精心培育下,工布江达藏猪呈现出皮薄、瘦肉比例高、肉质鲜美细腻等肉质品质,而其肉中所含的高含量氨基酸、微量元素、活性物质和不饱和脂肪酸等营养成分更是让其具备了一定的保健功能。
藏猪能适应恶劣的高寒气候、终年放牧和低劣的饲养管理条件,在海拔2500~3500m的青藏高原半山区,年平均气温7℃~12℃、冬季最低-15℃、无霜期110~190天、饲料资源缺乏、每天放牧10天左右的严酷条件下,藏猪仍能很好地生存下来。这种极强的适应能力和抗逆性,是其他猪种所不具备的独特种质特性。
藏猪主要分布于雅鲁藏布江中游和藏东南地区海拔2900-4100米的森林和河谷地,属地方型原始品种,普遍放养,以采食可食性野生植物等为主,辅以谷物藏猪有“高原之珍”之美誉。专家介绍,藏猪全身都是“宝”,具有肉质鲜嫩、高钙低脂、营养丰富等特征。近年来,中国加大对藏猪遗传资源的保护和开发力度,藏猪纯种资源得到有效保护,同时数量有了一定的增长。
工布江达藏猪农产品地理标志地域保护范围为西藏自治区林芝市工布江达县所辖错高乡、朱拉乡、巴河镇、工布江达镇、仲萨乡、江达乡6个乡镇。地理坐标为29°52′24″~30°12′39″,东经93°25′29″~93°57′51″之间。保护面积15.2093万公顷。
营养价值
工布江达藏猪肌肉中胆固醇含量较低,抗氧化性能较好,鲜味氨基酸含量较高,总多不饱和脂肪酸含量较高,DHA和EPA含量突出,是一种肉味鲜美同时具有一定保健作用的优良地方品种。
产品特点
工布江达藏猪体形小,全身被毛为黑色或黑灰色,毛稍往往泛红,少数个体为棕色;额、颊、颈、背、腹侧和四肢管部以上被毛较长,混生白色长毛,部分个体额部有白章;头嘴尖,头狭额面直,无皱纹,耳小直立,耳廓开放,耳毛稀薄,耳根转动灵活;眼细长;颈浅、窄而较短;躯干较短,背线平直,少数个体稍凹;腹圆,下线较直;尻斜而窄,尾下垂,长及后管;四肢粗壮,管部稍细,系部坚强,蹄质坚硬;全身肌肉发育匀称,体形紧凑,体质结实。母猪一般有5-6对乳头。
历史民俗
工布江达藏猪,为地方品种特有,工布江达县巴河镇、朱拉乡、错高乡是藏猪发源地。
1993年,原西藏自治区畜牧局正式将工布江达县错高乡确定为藏猪原种保护区,每年划拨藏猪保种专项资金3-5万元,由工布江达县畜牧兽医站实施藏猪品种选育、淘汰劣质藏猪、发放藏猪保种补贴、禁止外来猪种进入保护区等一系列基础性的保种措施,藏猪资源得到了稳定的发展。
2004年,工布江达藏猪品种列入《中国畜牧品种志》,被国家正式确定为地方原始猪种。
2009年,工布江达县按照“因地制宜,深度开发,重视环境,科学发展”的思路发展藏猪特色农牧业。
2011年,林芝市工布江达县巴河镇、朱拉乡、错高乡被划定为国家级藏猪原种保护区,禁止外来猪种进入,保护藏猪种质资源和原始品质属性。工布江达县打造从原种保护、良种扩繁、生态养殖、精深加工、到市场拓展的藏猪全产业链。
2018年,农业部批准在工布江达县建立国家级藏猪遗传资源保护场。该项目建设的正式启动,意味着工布江达县藏猪遗传资源保护水平将全面提升,将为西藏自治区藏猪产业发展提供保障。
-
发现更多工布江达藏猪的相关购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