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璧龙眼的基本介绍
东璧龙眼原产于泉州市鲤城区开元寺,已有700多年历史,目前是福建省最优良的鲜食加工兼用的大果优良品种,題点推广的良种,1992年获中国首届农业博览会金奖。果皮赤褐色带灰,具黄褐色细斑,龟状纹明显,果面放射线多。果皮稍厚,果肉淡白、透明、嫩脆,味浓甜,渣极少,品质极上,为鲜食极优品种。龙眼中含有非常丰富的营养物质,被称之为“果中神品”,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也有记载:"食品以荔枝为贵,而资益则龙眼为良",指的就是龙眼是珍贵的滋补身体的食物。
鲤城区是我国著名的传统龙眼产区,龙眼栽培源远流长,有文字记载的历史在1700年以上。龟状纹明显,可食率62.5-65.55%,含糖量24.75%,8月下旬果实成熟。福建省种植1.5万亩,广西种植200亩。 省级审定情况: 1994年福建省认定全国品审会意见: 该品种为古老地方品种,生长适应性强,果肉甜、香、脆,含糖量高,鲜果较耐贮藏,是鲜食之佳品,生产发展前景好。缺点是产量不稳。
东璧龙眼地理标志地域保护范围包括鲤城区临江街道、海滨街道、鲤中街道、开元街道、浮桥街道、江南街道、金龙街道等8个街道办事处,77个社区居委会。鲤城区位于福建省东南部,南接晋江市、西界南安市,东面与丰泽区为邻。地理坐标为:东经119°24′-119°59′,北纬25°40′-26°04′,陆地总面积53平方公里。龙眼生产面积12000亩,年产量6000吨。
营养价值
龙眼含有丰富的营养,含有丰富的葡萄糖、蔗糖和蛋白质等。内在品质指标:可食率262 .5%,可溶性固形物≥18%,含酸量0. 121% ~ 0.184%,维生素C 81.0毫克/100克以上。
产品特点
该龙眼品种树姿直立开张,树冠圆头形或半圆头形,树茎干有明显的纵裂纹。复叶具4-5对小叶,长椭圆形,果实近圆形,单果实重10克左右。肉甜、香、脆、果壳厚稍脆,表面赤褐带灰,有黄褐色细斑。果穗长约24厘米,每穗果实34~42粒。果实扁圆形,果顶圆,果基平,果肩亦平。
历史民俗
鲤城区是我国著名的传统龙眼产区,龙眼栽培源远流长,有文字记载的历史在1700年以上。最早栽培可追溯至汉朝、三国和晋代,宋朝是鲤城区龙眼生产兴旺时期。初唐诗人丁儒,随闽王南下到泉州鲤城时,对南国佳果龙眼赞不绝口,写下了“龙眼玉生津,蜜取花间液,呼童多种植,长是此方人”的名句。历代文人骚客,为泉州龙眼留下了不少诗词佳句,大大提高了鲤城区龙眼的文化品位。宋泉州太守王十朋诗云:“绝品轻红扫地无,纷纷万木似龙呼。”描绘出当时龙眼的栽培盛况。明朝《八闽通志》云:“荔枝才过,龙眼即熟,泉州府诸县皆有”。可见鲤城区龙眼的发展,到了宋明时,已经具有相当的规模。1974年泉州湾出土的宋代远洋航船,船舱内出土文物中有龙眼核和荔枝核,说明龙眼、荔枝等农产品在当时已作为与南洋诸国通商的货物之一。明泉州著名学者何乔远《闽书》也写着:“龙眼焙而千之行天下”。丰富的龙眼、荔枝等农产品,造就了古代泉州鲤城区物产富饶的繁荣商埠。明代传奇商人、“泉州第一富”李五 是明皇赐匾‘乐善好施予以表彰的著名慈善家,他又是一个诚信务实的成功商人。他生财有道,把泉州特产桂圆干从水路运往浙江、江苏、天津和京城等地贩卖,再购回丝绸、棉纱等回泉州销售,并通过中转侨商、外商把桂圆干销往海外。他把丰厚的收入投入公益事业,重修洛阳桥、创办书院等,泉州桂圆因而更加驰名,声大振,被视为滋补珍品。
东璧龙眼的获奖荣誉
2010年04月16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批准对“东璧龙眼”实施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保护。
-
发现更多东璧龙眼的相关购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