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犹巴掌索子的基本介绍
上犹巴掌索子是赣州特有的小吃,造型优美,入口酥松香脆,清香爽口。既是佐茶佳品又是艺术品,具有浓厚的客家地方特色。为客家人过春节的传统食品。
历史民俗
在赣南上犹客家,索子是群众的传统食品之一,古称“环饼”、“寒具”。 据史书记载始于北朝,距今已有一千四百多年的历史。 宋代文学家苏东坡曾写诗赞美索子的作法:“歼车接成正教导,纤手搓成玉数寻;碧油煎出嫩黄深,夜来春睡无轻重,压扁佳人缠壁金”。
制作方法
一、浸米。
用米升(客家人的一种量米器具,1米升约1.5斤)量好上等糯米放入水桶中,放入清水,需将米全部覆盖后高出约10公分,浸2个小时,然后用抄箕捞起晾干水。
二、磨粉。
将晾干水的米,用石磨磨成粉。
三、做芡。
需根据米的多少决定做多少芡,一般是糯粉的1∕5。先用滚烫的开水倒入备好的糯粉中,边倒水边揉粉,揉成直径约6公分宽的芡条,然后切成1公分厚的芡片。
四、煮芡。
将做好的芡遂个放入烧开水的锅中煮,边煮边适时用巴掌大的锅铲翻动,不能翻烂了芡,约10分钟待芡浮起表示芡已煮,用饭篓子捞起芡并沥干水。
五、做索子。
趁芡滚热,将芡放入剩下的4∕5糯粉上,放上食盐,1斗米约3条羹食盐,然后一边用力搓芡,一边将干粉揉入芡中,一般情况下1∕5的糯粉做的芡能刚好揉完4∕5的干粉,不稠不稀,若最后干粉太多,揉进芡中太硬了就加些煮了芡的水(需沉淀在锅底较稠的芡水)约15-20分钟就可将芡、粉搓成团,然后用刀切一小团开始做索子,暂时不做的用布盖住,以免干了不好做。将分开的小团搓成约2尺长,直经5公分的长圆条,用滚筒压扁滚成20公分宽时,撒上些粳米粉(防粘),然后将它对折,用备好的鸡毛或毛笔在对折的一边和中间涂上洋红,在对折的一边切成如筷子般大小的均匀的4条,对折的上方在切时要留0.5公分,不能切断,切了4条后,上方不保留即切断,如此,每切4条,切断,就成了一个个索子的胚子,将索子胚打开,有洋红的面朝上,两头对接,拉开4瓣,从右到左形成1、2、3共6个交叉点,用手将交叉点压扁以连接,形成十个孔,莲花形状的索子就做好了。
六、炸索子。
将做好的索子遂个沿着锅边放入烧至约80°的油锅里,约1分钟,待索子有些硬了,用三指宽的锅铲翻动,边炸边翻,约10分钟就可将索子炸成金黄后起锅,酥脆可口的索子就炸好了。
-
发现更多上犹巴掌索子的相关购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