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溪石砚的基本介绍
龙溪石砚是采用贵州省普安县城西九龙山腹地距今约十亿年以上的沉积岩砚石制作而成的砚台。由于其品质优良、雕刻技艺精湛、风格独具个性,集文学、绘画、书法等艺术为一体,名贵典雅,极具艺术、实用和收藏价值。600多年来一直为滇、黔、桂各地文人墨客所青睐,成为案头必备和馈赠礼品。
产品特点
其材质是少有的绿豆石和猪肝石,质地细腻、温润如玉,素有:“摩挲如缎子,磨墨如错子”之美誉,且具 “夏日储水不腐,冬日储水不结冰”等恒温特点。
历史民俗
砚是我国文房四宝之一。龙溪石砚因藏于峰峦叠嶂、交通闭塞的深山之中,发掘时间较晚,在历史上没有我国“四大名砚”那么闻名。但其材质敢与这些名砚媲美,其雕刻制作技艺独具个性,600多年来一直为滇、黔、桂各地文人墨客所青睐,用于案头习作或作为珍品收藏。
《普安县志》(舆地)记载:城西县治祖山九龙山,山腰有洞“叮咚窑”,洞中有水,曰“龙溪”,产石。琢石为砚,温润而泽,文人宝之,名曰“龙溪砚”。
明洪武七年(1374年)朝廷平定普安普纳山战乱后,实施“调北填南”政策,中原汉文化传入普安,龙溪石材因质地优良被文人墨客发现而制成砚台传承于世。
清康熙年间,县倡办义学,兴建学宫、书院, 龙溪石砚有作坊生产,普遍成为文人珍爱之物。清乾隆年间,拔贡张良夔辞官归三板桥设馆教学,潜心研习龙溪石砚传统制作技艺并广为传授。晚清重臣张之洞获友人赠龙溪石砚甚喜,赞不绝口,即作《龙溪砚记》以记之。清咸丰年间,普安训导(贵筑人)李荣宪作《龙溪砚歌》称赞龙溪石砚之优良极致。
据传承人沈锡伯家谱记载,其高祖沈荫熊是龙溪石砚制作高手,号称“龙溪砚痴”。其父沈雅山系普安知名文人,制作技艺精湛,名噪一时。民国28年(1939年),沈锡伯开创龙溪砚坊大批量生产龙溪石砚, “近则销于比邻各属,远亦及于滇边诸县” ,一时声名远扬。新中国成立后,沈锡伯的石砚作品多次参加各级工业品展连获殊荣。文革时期,龙溪石砚传统制作技艺饱受摧残几经失传。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普安一批爱好者陆续加入到龙溪石砚的艺术创作与研究的行列,让龙溪石砚的制作技艺的传承发展得到了延续。龙溪石砚因其品质优良、技艺精湛、文化内涵丰富,并兼备实用、观赏和收藏价值,成为贵州省黔西南州极具特色的贵重赠友礼品。2005年,贵州电视台“发现贵州”栏目对“龙溪石砚”作过专题报道。2006年,龙溪石砚作品在黔西南州“多彩贵州旅游商品大赛”中获“最佳创意奖”。在 “多彩贵州旅游商品能工巧匠选拔大赛”中龙溪石砚制作人获“贵州名匠”称号。
制作方法
龙溪石砚传统制作技艺流传于贵州省普安县九龙山下三板桥镇和盘水镇一带手工作坊。其制作过程复杂,工序繁多。主要有选材、构思设计、雕刻制作、磨光打蜡、配制木盒等工序。作品追求清丽小巧,讲究自然、平衡、圆润等特点。代表作有《九龙砚》、《鹊桥会》、《咏梅》、《山鬼》、《女娲补天》、《龙腾中华》等。
-
发现更多龙溪石砚的相关购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