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翔小笼包的基本介绍
南翔小笼原名“南翔大肉馒头”、“南翔大馒头”、“古猗园小笼”,也称为“南翔小笼包”、“南翔小笼馒头”,是上海市嘉定区南翔镇的传统名产,以皮薄、肉嫩、汁多、味鲜、形美著称。南翔小笼的馅心是夹心腿肉做成肉酱,仅撒少许姜末和肉皮冻、盐、酱油、糖和水调制而成;皮是用不发酵的精面粉制作而成的。
它的做工比较好,比较讲究,皮薄,它是用死面,不是用发面,死面做,里面的馅也有独到之处,它还有肉皮冻,做肉皮冻很讲究,它主要是把肉皮冻了以后拌在肉馅里做成馒头,一蒸它就变成了汤了,汤汁很丰富,咬破后,汤汁进入口中,口感特别奇妙。它有代表性,它是中华名小吃,也是上海的名小吃。豫园的小笼包确实久享盛名,但提起它的发源地,您或许还并不清楚,那便是上海嘉定的南翔镇。
美食本来就是一门艺术,中国人发明的包子可算是这门艺术中的一个杰作,而南翔小笼更是把这一艺术发展到了一个极致。南翔小笼制作精细,它以精白面粉发酵为皮,选取猪腿精肉为馅,而最独特的是要用隔年老母鸡炖汤,再和猪肉皮煮在一起,然后做成皮冻,拌入馅内。做面皮的老师傅经验丰富,揪出的面团大小均等,还用食用油抹其表面,据说这样会使口感更好。
产品特点
南翔小笼馒头以皮薄、馅大、汁多、味鲜、形美著称。选用精白面粉紧酵为皮,每两面粉必须制作10只馒头,可见其皮薄;选用精腿肉为馅,不用味精,用鸡汤煮肉皮成冻,拌入馅内,以取其鲜,并使汁多;馅内撒入少量研细的芝麻,以取其香;根据不同季节,加入蟹粉或虾仁或春笋,以取时鲜;每只加馅3钱,用戥子过称,以保证质量,小小的馒头每只竟有14道裥,小巧美观。出笼时每只馒头玲珑剔透,有作家称其为“透明的馒头”。出笼时自行检验,任取一只放在定格的小碟内,用筷子戳破皮子,如流出汁水不满一碟,则不出售,因而赢得信誉。
历史民俗
南翔,古名槎溪。传说南朝梁天监四年,也就是公元505年,当地建立白鹤南翔寺(清康熙年间被赐名“云翔寺”并延续至今)。此后,古地槎溪因寺成镇,也以寺得名。不过,这种说法6年前被史学界重新划定了时间坐标。经过缜密研究,科研人员将南翔寺的建立时间,一下子往后延迟了三百多年——唐开成四年,即公元839年,才是南翔寺和南翔镇的真实起源年代。但不管怎样,逾千年的历史,使得南翔历来都是行政区划的“重镇”。1992年,南翔被列为上海市四大历史文化名镇之一。
上海地区习惯将包子称为馒头,根据其馅料,含肉的称肉馒头,豆沙馅的叫豆沙馒头等。据《上海名镇志》记载,南翔小笼原名紧酵小笼大肉馒头,传至今日已有超过100多年的历史。南翔小笼由当年的南翔镇日华轩点心店主黄明贤始创。黄明贤,原名詹大胜,清咸丰二年即1852年生于杭州的一个农民家庭。詹大胜后来被太平军收养,带至南翔。同治元年,也就是1862年,太平军被击溃,詹大胜遂由育婴堂收养。再后来,古镇名店日华轩糕团店的老板黄某领养了詹大胜,并将他改名为黄明贤。
同治十年,黄老板病故,黄明贤继承了日华轩。颇具创新精神的他,不仅把糕团店打理得井井有条,还将其业务拓展至馒头、馄饨和其他面点,并开始试制小笼馒头。或许是天资聪颖和勤奋钻研,黄明贤制作的小笼馒头,很快便成为在当地小有名气的点心。
日华轩的小笼馒头一举成名后,店里的师傅也变得炙手可热。他们中的一部分,或受雇于南翔古猗园制作“黄氏”小笼,或另立门户,开设了同样主打小笼馒头的松鹤轩。与此同时,由于日华轩小笼名气越来越大,整个南翔镇上的不少酒楼,也相继仿制小笼馒头,使之成为风靡全镇的中式点心。
不久,在上海市区的南翔籍商人闻到了商机,便纷纷邀请南翔师傅前往开店。其中,以城隍庙的南翔馒头店和西藏路上的古猗园馒头店最为出名,而城隍庙那家不论在口味还是受欢迎程度上,都更胜一筹。
获奖荣誉
2002年6月,荣获“第四届中国烹饪世界大赛金奖”;
2002年10月,荣获“第十二届中国厨师节金厨奖”;
2002年11月,荣获“中国名点称号”;
2004年3月,荣获“上海首届餐饮文化博览会金奖”;
2006年8月,荣获“上海名点光荣称号”;
2013年,以小笼制作和小笼文化为题材,南翔镇创编的舞蹈《小笼师傅》、音乐剧小品《爱情小笼包》两部群文作品获得第十届中国艺术节“群星奖”。
2014年8月,原国家文化部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推荐项目名单公示结束,南翔小笼制作技艺成功入选全国传统面食制作技艺。
南翔小笼包的品尝吃法
先轻轻提起来,然后咬开一个口,吹一吹,把里面的肉汤吸出来,再一口吃下去!哇,真的太好吃了!
-
发现更多南翔小笼包的相关购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