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裕兴面条的基本介绍
杨裕兴面条是湖南长沙一带的地方传统名小吃。杨裕兴面馆创建已百余年。创办人杨心田为图利市大吉,取名杨裕兴。其店开始以经营米粉为主,1937年,其子杨菊村任老板,随增设汤面、卤腊味、蒸饺等食品,尤以汤面盛名全市,成为省内著名面馆。杨裕兴面馆配料独特,做工精细。该店首创手工鸡蛋面条,均匀柔软,味道鲜美,经10多种工序而成,顾客每当品尝,必交口称赞,常喻为“神仙难吃刀下面”。当然,在油码配置上,该店选用上等鲜、干原辅料、油码精细,色艳香鲜。尤以杂酱面油码风味独特。不论熟人生人,均保质优量足,童叟无欺。
杨裕兴面条在的制作上,由于当时没有如今的现成包装面粉,都是靠磨石现场磨面。为提高速度,人小力大的杨裕臣在腰间做了一个木枷平台,一边单肩扛着磨具磨面,一个手在腰间的木枷平台上单手揉面粉,这样的过程其实就是现代先进工艺上的面粉熟化过程。面粉初步揉好后,放在粗糙的案台上表演“武术”和面、拍面。经过上百次的加油、加碱、揉和、拍打,面团的质地相当的紧密。再则经过这一系列工序做出的面条,久煮不断,油香四溢。
杨裕兴面条的金字招牌是鸡蛋面,由“杨裕兴”首创。每袋面(22.5公斤)用鸡蛋2.5公斤、纯碱200克至250克(热增冷减)、水3公斤(冷增热减)拌和均匀,揉成大砣,竹杠压平,每压一次,遍撒菇粉,折叠复压,反复十来次,最后压成布匹状,滚筒切丝即成。此面有口皆碑,常喻为“神仙难吃刀下面”。
在长沙人的心目中,如果想吃面了,第一想到的肯定是“杨裕兴”。“杨裕兴”老字号饱经100余年的风风雨雨,历经了三个朝代的洗刷磨炼,在杨家四代传人的苦心经营下,象一朵不凋谢的鲜花。
产品特点
杨裕兴面条“有嚼头”,面码“随叫随制”,面汤也“很鲜”。合理选料,精工制作,面条讲究新鲜,煮面条的水讲究宽、清、开,面码讲究随到随制,新鲜可口。有扎酱,酱汁、虾仁、蟹黄、瑶柱、三鲜、鸡丝、酸辣等口味。
历史民俗
清光绪二十年(公元1894年),杨心田在长沙三兴街租赁一个铺面开粉馆,兼营汤圆,取“富裕兴旺”之意,将店命名为“杨裕兴”,全体职工连老板在内共计二人。
“杨裕兴”因其汤粉味道鲜美,加之服务周到,顾客云集,生意兴隆,盈利颇多,于1922年购置房产,雇工七人,扩大经营项目,增设甜品。
1934年,杨心田病重,其子杨菊邨继任经理。
1937年,杨菊邨在青石桥(现解放路)创设支店,增设汤面、卤腊味、煎饺等品种,有工人40多名,日营业额高达400银元。
1938年“文夕大火”,两家店铺均毁于火中。
“文夕大火”后,重建老店,将支店改棚屋形式,并恢复营业。
1945年抗战胜利前夕,三兴街老店再度为炮火摧毁,两店只好合并于青石桥,次年建成三层新楼,转营汤面,因汤面质优味鲜,“杨裕兴”盛名传于长沙。
获奖荣誉
杨裕兴面条制作技艺已被评为湖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
发现更多杨裕兴面条的相关购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