门源青稞的基本介绍
门源青稞,青海省海北藏族自治州门源县特产。门源青稞是青海省藏区青稞主产区之一的特色农业产品,具有颗粒饱满、营养丰富、种植范围广等特点,是农业发展和精准扶贫的好选择。
门源回族自治县位于青藏高原北部,属于高原寒温湿润性气候,年日照时间长,太阳辐射强,昼夜环境温差大,光合效率高,农作物病虫害相对较少,气候条件和地理环境适宜青稞种植。
门源青稞因为其特别因耐旱、耐薄、生育期短、适应性强、产量稳定、易栽培等优异种性,使青稞在人类社会文明和农业科技较原始的过去,以及生态条件、生产条件仍相当边远地区,成为被人们所普遍承认的先锋作物而广泛种植,对人类自身健康和社会的文明发展起到重要的开拓性任作用。
产品特点
1、外在感官特性:
(1)种子特性: 门源青稞祼粒、椭圆形、颗粒饱满、均匀,千粒重高;是酿制“青稞酒”的主要原料,可加工成“糌粑”等各种特色食品。
(2)植株性状:幼苗直立,叶色绿,叶耳白色叶姿平展。旗叶下第一片叶长29.6±2厘米,叶宽2.15±0.2厘米。株型半松散,株高102.7±2.4厘米,茎杆黄色,茎粗4.13±1.5毫米,弹性中等蜡粉少。茎5节,主茎基部第一节间长2.77±0.29厘米,第二节间长9.0±1.3厘米,穗下节间长31.4±1.8厘米。单株分蘖0.25个,分蘖成穗率40%,全田植株整齐。
(3)穗部性状:穗全抽出,闭颖授粉,穗脖弯垂。穗部半弯。穗形长方形。穗长6.0±0.4厘米,四棱,小穗着生密度疏,颖壳黄色,外颖脉黄色,护颖窄。长芒、有齿、黄色。
(4)抗逆性:耐寒、耐旱、耐湿、耐盐碱性中,较抗倒伏。
2、门源青稞的内在品质:
门源青稞含淀粉量≥60%,蛋白质≥10%,膳量纤维≥6%,脂肪含量≥1.5%。门源青稞营养丰富,品种较多,具有理想的种子外观要求及优良的贮存性,是生产青稞制品的理想原料。
历史民俗
青海种植青稞历史悠久,分布地区辽阔。在海北两大古文明遗址-门源永安城遗址和浩门古城遗址出土的遗物中皆发现青稞籽粒,距今约4160~2980年,可见先民早已开始种植和食用青稞。
青海是我国五大牧区之一,古属羌地,以牧为主,农业生产规模小而不发达。但海北两大古文明遗址-门源永安城遗址和浩门古城遗址出土的遗物中皆发现青稞籽粒,距今约4160-2980年,足见当时的先民已开始种植和食用青稞。近年来我省青稞栽培面积长期保持在80-100万亩,仅次于小麦、油菜,是青海六大作物之一。
青稞也是门源县主要粮食作物,门源县是全省藏区青稞主产区之一,全县青稞面积保持在16万亩,青稞年均亩产250公斤,在全省青稞生产中占上水平,历史最高单产达到465公斤,因此尚有很大的增产潜力。这里的群众历来喜种青稞,重视青稞生产,积极接受新技术、新品种的推广运用。
门源回族自治县主要推广门农一号、北青三号、北青六号、北青八号等新品种,青稞品种推广经历了以下四个阶段:
1949~1957年,主要推广适合于当地种植的门源小亮兰、白浪散等品种。门源小亮兰系优良农家品种,属极早熟品种。
1958~1979年,主要推广系门源农科所一九六四年从农家品种循化兰青稞中系统选育而成的门农一号新品种,为春性较强的中早熟品种。
1979~1995年,主要推广门农一号,北青一号、北青二号,北青三号、莫多吉等新品种。
1995~2007年,实施种子工程,主要推广门农一号,、北青三号、北青六号、北青八号等新品种。
2014年,门源回族自治县的门源青稞种植面积为10~15万亩,平均亩产200千克,在青海省的青稞种植区域中属上游水平。该县门源青稞的历史最高单产曾为465千克/亩。
-
发现更多门源青稞的相关购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