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田肉兔的基本介绍
大田肉兔是福建省大田县特产,中国国家地理标志产品。
大田肉兔称始于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其体型健壮结实,清秀紧凑,兔肉具有高蛋白、高赖氨酸、高消化率和低脂肪、低胆固醇、低热量“三高三低”的特点。皮厚微带黑色、脂肪薄,瘦肉率高,肉质细嫩,皮肉层分明,高蛋白、高卵磷脂、低脂肪、低胆固醇、低热量,富含各种矿物质、维生素等特点,肉味鲜美,营养丰富,绿色安全,无污染。
肉兔饲养在大田一直有传统,但过去,大多是分散的家庭饲养。自20世纪90年代初开始,大田县相继引进日本大耳兔、新西兰兔等品种,发展到现在一年养殖380万只,产值达1.6亿元。大田肉兔以野苋菜、野豌豆、黑麦草、野苜蓿、车前草、蒲公英、青蒿及地瓜藤蔓等青饲料为主,以米糠、麦皮、玉米粉、豆饼粉等精饲料为辅的双料混合喂养方式。
大田肉兔母兔每隔8-12天发情一次,每次持续3-4天。母兔发情时,食量减少1/3,眼皮红润,好动或温驯喜抚摸,外阴红似樱桃色,肿、湿润,此时配种顺利。若阴户色泽黑红,大而润湿,表明发情末期,拒配居多;若阴户肉白、干燥、呈萎缩状,为未发情。配种时,将发情母兔提到公兔笼内,公兔很快爬到母兔后背上跨骑,作抽送动作,公兔射精倒下,表示交配成功。这时尽快提出母兔,用手拍打母兔臀部一下,使母兔后体紧张,防止精液外流,确保受孕。记下配种日期,并向后推27天为第一临产期,做好产仔准备。
大田县是典型的山区县,自然条件优越。大田有“九山半水半分田”之称,这90%的山地却是块宝。可利用的草场面积2.4万公顷,其中仅象山草场面积866公顷,是省内现有连片最大的天然草场,被称为“南方天山”,牧草资源丰富,而且又地处亚热带季风气候,温度适中,具有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优势,其草场广阔,适合大田肉兔的养殖。
产品特点
体型外貌:体型较短小,结实紧凑,臀部宽圆、头小嘴尖,具有黑毛、黑皮、黑眼、黑耳、黑爪“五黑”特征。成年兔雄性体长30cm至38cm,胸围22cm至32cm;雌性体长32cm至39cm,胸围24cm至35cm。
肉质:屠宰放血后,皮肉分明,肉质细嫩,肉色鲜红色有光泽,脂肪层薄,呈白色或微黄色。
历史民俗
明嘉靖十四年(公元1535年)所编《大田县志》第四卷“毛属”中记载:“埤雅曰兔吐也,或云望月而孕,或云舐雄毛而孕,生子从口中出,其居三窟,其毛可作笔,田邑人家畜者,乃石鼠非兔也。”“石鼠”是当地土话,指的就是当地的黑兔。这段记载表明当时在大田已经广泛养殖本地黑兔,并对它的功用也有了一定的了解。此外,万历辛亥年(公元1611年)福建延平府所编《大田县志》物产卷和清康熙二十四年(公元1685年)叶振甲所修《大田县志》“毛之属”中也有养兔记载。现这种养兔的传统还流传,1994版《大田县志》中记载:“兔,城乡皆有饲养。”
“大田肉兔”称始于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新中国成立之初,国家实行统购统销政策,大田肉兔也被列入其中。在20世纪六十年代经济困难时期,由于粮食严重短缺,肉食品严重匮乏,吃肉成为一种奢望。穷则思变,老百姓在饥饿中思索,希望能发展养殖业。当地政府也因势利导,推动本地黑兔的养殖。大田县于是成了福建省的肉兔统购统销基地。
-
发现更多大田肉兔的相关购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