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雄撒坝猪的基本介绍
撒坝猪原产于昆明市禄劝彝族苗族自治县的撒营盘镇,分布于昆明市的富民县、安宁市和东川区及楚雄彝族自治州的各县、市,养猪历史悠久但形成没有明确的历史记载。能适应低热河谷和高海拔(海拔556m-3000m)环境,适应性强,耐粗饲,肉香味美(肉的氨基酸含量高),是云南的一个高原特色优良猪种。该猪头型分“八卦头”、“油葫芦”等,被毛黑色居多。其优点为:适应性强,耐粗饲,肉质好(鲜嫩多汁)。近年来,经多个世代的选育,纯繁与杂交猪的生产性能获得明显改善。
撒坝猪体型中等,体躯狭长。头中等大,额窄、有八卦或不完全八卦皱褶,耳中等大、耳根软而下垂,嘴筒长、少数中等。腹部下垂不拖地,臀部稍尖斜。四肢坚实有力。尾粗长,尾根低。06对,少数7对,排列整齐、对称且最后1对奶头分开。全身黑毛,少数火毛,有少数头、四肢和尾尖白色(简称六白)。
近20年来,撒坝猪的数量不断减少。1979年楚雄州有撒坝猪118万头(当时禄劝县尚属楚雄州行政区划),80年代后产区大量饲养以撒坝猪为母本、国外猪种为父本的0猪。撒坝猪是云南省优良的地方猪种,耐粗饲(能大量利用农副产物)、抗病力强、肉质好(味好鲜嫩),但其生长慢、饲料转化率低、胴体瘦肉率低,多用作杂交利用的母本。
楚雄撒坝猪是云南省楚雄彝族自治州的优良地方猪种,是云南六大名猪之一,同时也是国家农业部地方猪种遗传资源保护品种之一。撒坝猪具有耐粗饲、抗病力强、肉品质好(氨基酸、肌间脂肪含量高)的优点。
楚雄撒坝猪养殖区地处康滇地轴南段北侧的偏西一隅,地层发育完全,褶皱、断裂发育,境内多山,山地面积占国土面积的90%以上,有“九分山水一分坝”之称。地带性土壤有暗棕壤、棕壤、黄棕壤、红壤,非地带性土壤以紫色土为主,土壤酸碱性适中,土质疏松,透气性好,ph值4.96,适宜养殖区域的海拔为650米~3000米的山区、半山区及坝区,森林覆盖率60.69%,草山草场资源丰富。水资源丰富,周边无污染,水质优良。适宜养殖楚雄撒坝猪。
楚雄撒坝猪养殖区属亚热带季风气候,总的气候特征是冬夏季短、春秋季长;日温差大、年温差小;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干湿分明、雨热同季;日照充足、霜期较短;降水偏少、春夏旱重。
营养价值
楚雄撒坝猪屠宰率≥70%,胴体瘦肉率≥42%,解冻失水率≤9.8%,肌肉脂肪≥6.0%, 猪肉质细腻,味香可口,营养丰富。生猪屠宰后,胴体肌肉呈鲜红色,脂肪清亮,肌肉和脂肪指压具有弹性,反映风味独特指标的谷氨酸≥2.50%、精氨酸≥0.70%,水分含量≤70.0%,pH值5.3~6.0,粗脂肪≤28.0%,蛋白质≥18.0%,氨基酸总量≥15.0%。
产品特点
楚雄撒坝猪全身黑毛,极少数为火毛。体型中等,体躯狭长,腹部下垂,臀部稍尖斜,头中等大;额窄有八卦皱褶,耳中等大,耳根软而下垂。嘴筒长,少数中等。四肢坚实有力,尾粗长,尾根低,有效乳头5对以上,对称且排列整齐。楚雄撒坝猪性成熟早,公猪初情期3~4月龄,母猪5月龄开始发情;公猪配种年龄约6月龄,母猪约7月龄。
历史民俗
狩猎便是彝族生活的组成部分,狩猎而来的野猪,在猎物十分充沛的情况下,经彝族人养殖逐步演变成了家猪——撒坝猪。
楚雄撒坝猪属于乌金猪系具有耐粗饲,饲料利用率强,适应性和抗逆性强,肉质佳美等优点。主产于楚雄彝族自治州禄劝(1983年划归昆明)、武定、楚雄、南华、禄丰、姚安、大姚、双柏、牟定、永仁、元谋县,昆明市富民县、安宁县和东川地区也有分布。以禄劝县撒坝猪存栏数最多、且撒营盘镇(以前称撤坝)存栏数在全县乡镇中最高而得名。
1973年7月,根据楚雄彝族自治州委《关于合办种猪场的决定》文件精神,楚雄彝族自治州种猪种鸡场正式成立,开启了撤坝猪品种选育和品种保护工作。
1983年6月,楚雄撒坝猪被录入《云南省畜禽品种志》,同年10月,原楚雄彝族自治州禄劝县划归昆明市,但撒坝猪8个家系种猪依然完整的保留在楚雄彝族自治州种猪种鸡场。
1986年,楚雄撒坝猪被录入《中国猪品种志》。
2006年,楚雄撒坝猪被列入《国家畜禽遗传资源保护名录》。
2008年,楚雄彝族自治州种猪种鸡场被列入农业部国家级撒坝猪保种场。
2011年,楚雄撒坝猪被录入《中国畜禽遗传资源志.猪志》,同时被云南省农业厅评为“云南六大名猪” 。
2014年,楚雄撒坝猪被载入“全国地域特色农产品普查备案”名录。
2016年,“楚雄撒坝猪”获得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认证。
楚雄撒坝猪的获奖荣誉
2017年1月10日,原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批准对“楚雄撒坝猪”实施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保护。
-
发现更多楚雄撒坝猪的相关购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