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特色谷特产网!免费注册QQ登录微博登录 城市大全
关注我们:特色谷百家号
黎族打柴舞
  • 黎族打柴舞
  • 黎族打柴舞
  • 黎族打柴舞

黎族打柴舞

标签特性: 舞蹈 打柴舞 文艺
所属地区:三亚海南
简要介绍:打柴舞是黎族民间最具代表性的舞种,黎语称"转刹"、"太刹"。它起源于古崖州地区(今海南省三亚市)黎族的丧葬习俗。打柴舞是黎族最古老、最受欢迎的舞种之一。黎语"转刹",起源于古崖州黎族丧葬活动,系黎族古代人在死时用于护尸、赶走野兽...

黎族打柴舞的基本介绍

打柴舞是黎族民间最具代表性的舞种,黎语称"转刹"、"太刹"。它起源于古崖州地区(今海南省三亚市)黎族的丧葬习俗。打柴舞是黎族最古老、最受欢迎的舞种之一。黎语"转刹",起源于古崖州黎族丧葬活动,系黎族古代人在死时用于护尸、赶走野兽、压惊及祭祖的一种丧葬舞

2006年5月20日,黎族打柴舞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动作样式

持竿者姿势有坐、蹲、站三种,变化多样。打柴舞由平步、磨刀步、槎绳小步、小青蛙步、大青蛙步、狗追鹿步、筛米步、猴子偷谷步、乌鸦步等九个相对独立的舞步组成。在有节奏、有规律的碰击声里,跳舞者要在竹竿分合的瞬间,不但要敏捷地进退跳跃,而且要潇洒自然地做各种优美的动作。当一对对舞者灵巧地跳出竹竿时,持竿者会高声地呼喝出"嘿!呵嘿!"场合极是豪迈洒脱,气氛热烈。如果跳舞者不熟练或胆怯,就会被竹竿夹住脚或打到头,持竿者便用竹竿抬起被夹到的人往外倒,并群起而嘻笑之。相反,善跳的小伙子在这时,往往因机灵敏捷,应变自如而博得姑娘的青睐。打柴舞节奏强烈有力,动作古朴粗犷,生动形象,艺术感染力强,有很强的娱乐性,是开展群众文体活动的较好方式。1957年晋京参加少数民族文艺会演,被誉为"五指山艺术之花";到罗马尼亚、南斯拉夫、巴基斯坦、日本等多个国家演出时,又被誉为"世界罕见的健美操" 。

传承现状

随着时代的变迁,"跳柴"习俗在黎族中逐渐流传演变。如今,它已成为一种带有民族文化色彩的体育健身活动。过去那种只限"女打男跳"的习惯,如今也换成"男女混合打跳"。现今,跳竹竿已经成为"三月三"黎寨山恋节中一项健康的活动内容。青年男女凭借跳竹竿活动,寻找"搭档",增进情谊。小小竹竿为青年男女架设起了"鹊桥"。

新中国成立后,经原海南黎族苗族自治州及各县相关部门加工整理,打柴舞搬上舞台、银幕和运动场,成为黎族舞蹈和体育项目,多次参加全国大型文艺汇演和全国民族运动会,获得金银奖。经加工、改编后,打柴舞其道具由木棍变为竹竿,故又取名为"竹竿舞"。今天舞台或运动场所见的均为跳竹竿的形式出现。

打柴舞依托三亚地区黎族民间习俗而存在,该地区习俗的变化,对民间打柴舞的生存延续影响极大。如今,全黎族地区仅三亚市崖城镇郎典村仍保留着这一古俗。因此,抢救和保护黎族民间打柴舞已迫在眉睫。

传承意义

由于打柴舞道具、节奏、跳法的特殊性和具有极强的娱乐、竞技成份,打柴舞很快传遍整个海南黎族地区,成为黎族著名的舞种。

传承价值

历史价值

黎族古代护尸舞的"活化石"。各族多有护尸舞。黎舞与丧葬习俗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只有打柴舞一种,经考证,它是如今发现的黎族古老的护尸舞,对研究黎族舞蹈历史源流有十分重要的参考价值。

艺术价值

具有成套的固定的跳法和专有名词。现黎族各舞蹈中,有成套的舞蹈内容、跳法和专有名词,仅仅打柴舞一种。

竞技价值和健身价值

由于打柴舞是用粗木棍、舞的全程是在上下、左右、交叉击木情况下完成的,故讲究击木者和舞者的配合、默契、胆量和身手、脚法的灵敏。稍有不慎则被击伤。古代,当地黎族人也利用丧葬活动跳打柴舞的机会,进行竞技性比赛。

社会影响

解放后,打柴舞经过加工,改编,流行于整个海南省。并列入部分高校、中专、中小学校体育教材,受益众多。

国家非常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2006年5月20日,黎族打柴舞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

濒危状态

黎族社会发展和建国后政府倡导黎族丧俗的改革,黎族农村丧俗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便改革和简化了许多内容,包括跳打柴舞的习俗。到目前为止,全省仅三亚市崖城镇郎典村一直保留此俗。如果郎典村的丧俗再改革,打柴舞原生态形式将从此消失于黎族民间,若干年以后,人们也许不知道打柴舞起源于何时、何地、何事。

产品特点

打柴舞又叫竹竿舞,表演时场地上平放两根相距2-3米的长木杆,上面 再横放上4-5对细木杆,相应人数的妇女在长杆两边对面跪坐,两手握住细木杆的两端,在统一的节奏中,合击双手中的杆,或用它即击地面上的长杆,发出规律的声响。过去,舞者均为男子,在细木杆开合的间隙,合着节拍,避开夹击,轻盈起舞,还边跳过模仿青蛙、猴子的动态,趣味横生。舞至高潮,妇女们起身,木杆也随之横于空间,舞者依然不受夹击,轻松地腾越而过,惊险美妙。如今女子也进场与男子同舞,更为别致。而且木杆也多改用竹竿,使音响更为动听,并搬上舞台演出。在晒谷场或山坡的地坪上,平行摆开腿一样粗的两条方木作垫架,垫架上横放若干条手腕粗的长竹竿,持竿者相向地双手各执一条竹竿尾端,把竹竿与垫架、竹竿与竹竿碰击出有节奏的声音,称为"打柴"。打柴舞有一套完整的舞具和跳法,舞具由两条垫木和数对小木组成。跳舞时将两条垫木相对隔开2米左右平行摆放于地面上,垫木上架数对小木棍。木棍两端分别由数人执握,两两相对,上下、左右、分合、交叉拍击,发出强烈有力的节奏。舞者跳入木棍中,来往跳跃、蹲伏,模仿人类劳动状况和各种动物的动作及声音 。

历史民俗

黎族民间传说,建茅屋时,竹竿不断从屋顶滑下,人们为避免打脚碰头刺脸,便不断地跳呀跃啊。这情形颇具趣味,就逐渐模仿和改进,便形成了"跳柴舞"。打柴舞是黎族民间最具代表性的舞种,黎语称"转刹"、"太刹"。它起源于古崖州地区(今海南省三亚市)黎族的丧葬习俗。打柴舞是黎族最古老、最受欢迎的舞种之一。黎语"转刹",起源于古崖州(今三亚市)黎族丧葬活动,系黎族古代人在死时用于护尸、赶走野兽、压惊及祭祖的一种丧葬舞。当代黎族村寨有一丧法叫"旱赛"。即人死后入殓,停棺12天、24天、一个月不等时间,然后入土。在停棺"旱赛"期间,丧家及周村相关男女老少每天晚上都要到丧家跳打柴舞。清代《崖州志》对这一习俗作了记载:"丧葬。贫曰吃茶,富曰作八,诸心以牛羊低灯鼓吹束奠。作八,心分花木,跳击杵"。"跳击杵"则指跳打柴舞这是如今所见的唯一记载黎族舞蹈的古代文献。

网购推荐
黎族打柴舞的评论请文明发表评论,恶意辱骂/诽谤,发布广告者封号处理!
© 2015-2023 特色谷,ALL Rights Reserved.(粤ICP备20210495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