吐鲁番黑羊的基本介绍
吐鲁番黑羊俗称“托克逊黑羊”,是托克逊县农牧民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经过上百年的时间,在长期的选育下形成了适应夏季酷热、冬季严寒、多风沙的吐鲁番盆地气候;能耐受粗纤维多、木质化强、多刺的、耐盐碱抗干旱的牧草植物,且能快速增膘和生长迅速等特点的优良地方绵羊品种。2012年12月27日,原国家质检总局批准对“吐鲁番黑羊”实施地理标志产品保护。
吐鲁番黑羊品种奇特,出生时全身乌黑,一两年后,随着年龄的增大,虽然部分羊毛色有所变,但无论怎么变,其根部依然是黑色,身体亦是黑色。吐鲁番黑羊维吾尔语“塔拉括以”,也叫托克逊大尾黑羊,养殖历史悠久,外表乌黑,体格健壮,属于本地的优良肉用型绵羊品种。农牧民在畜牧业生产实践中,引进蒙古系巴音布鲁克羊和哈萨克羊、卡拉库尔羊进行杂交,长期自然选育和繁育而培育出的肉用型地方品种吐鲁番黑羊,具有膘肥、皮薄、肉嫩、无膻味及皮下脂肪适中,肥而不腻、汤味浓稠乳白,气味芳香、鲜美,营养滋补之特点,是一种珍稀的肉用型地方绵羊品种。清蒸、炖煮、烧烤等烹饪均可,尤其是生长六个月左右的吐鲁番黑羊,因其脂肪与胆固醇含量低,深受广大消费者喜爱。
托克逊县位于新疆中东部,天山南麓,吐鲁番盆地西部。三面山地环绕,西、北面高而东部低,盆地自西北向东南倾斜的地貌特征,地势高低悬殊。有阿拉沟、白杨河等6条河流。属暖温带干旱荒漠气候,夏季气候炎热,昼夜温差大,多风,年均气温13.8℃,年均降水7毫米。极端最高气温为48℃,年平均积温在5600℃以上,年光照率69%,无霜期达276天,年均降水7毫米,是中国降水最少的地方。
由于这些客观条件因素影响,吐鲁番黑羊既能适应夏季42度以上的酷热,又能适应冬季零下20度以下的寒冬和多风沙的吐鲁番盆地气候。培养了能耐受粗纤维多、木质化强、多刺、耐盐碱、抗干旱的牧草植物,在严酷的自然气候条件下,粗放的喂养和放牧,均能表现出生长迅速、生命力强,极耐粗饲,采食能力强。在35℃以上炎热和八级大风情况下依然采食,练就出四肢粗壮、腿高个大、能适应这一生存环境的优良地方绵羊品种。每逢清凉的夏季,山坡上长满短绒绒的牧草,分布在相邻的山洼间的托克逊县黑山牧场,草场总面积达300多万亩,还有海拔3500米的天然牧场。那牧草丰茂却见不到羊儿的牧场,是专门供黑羊越冬用的草场。在这独特的环境里,羊儿吃着鲜嫩的青草,喝着天然的雪水,肉质格外鲜美,含蛋白质18.53%,膳食含纤维2.17%,氨基酸总含量高达17%。
地域范围
吐鲁番黑羊产地范围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吐鲁番市二堡乡、三堡乡、艾丁湖乡、亚尔乡、葡萄乡、胜金乡、恰特喀勒乡、七泉湖镇、大河沿镇,鄯善县七克台镇、辟展乡、迪坎乡、达浪坎乡、吐峪沟乡、鲁克沁镇,托克逊县郭勒布依乡、博斯坦乡、夏乡、伊拉湖乡、阿乐惠镇20个乡镇、农场、团现辖行政区域。
产品特点
吐鲁番黑羊体质结实、结构匀称、体格中等大,四肢结实,肢势端正,蹄质坚硬。胸宽深,耆甲平宽,背平直,身躯较短而深,肋骨拱圆,胸深而宽,前躯发育一般,后躯较发达、大腿飞结部至踢部外侧毛长,十字部稍高于耆甲。肌肉发育良好,体高比体长大、胸围明显大于体长。被毛较粗,尾部呈“ω”形。
吐鲁番黑羊成年公羊平均重63.34㎏,成年母羊平均重52.98㎏;公羊平均胴体重为13.26kg,平均屠宰率41.74%,平均净肉率63.49%,平均骨肉比0.38,是偏瘦肉型地方羊遗传资源。吐鲁番黑羊性成熟年龄,公羊一般在4月龄,母羊一般在6月龄,正常配种年龄为18月龄,发情周期17天,妊娠期149.8天。吐鲁番黑羊羔羊品质优和成活率高,单羔率99.35%,双羔率0.64%,断奶后羔羊自然成活率98%。并且吐鲁番黑羊的抓膘能力和泌乳性能好。
历史民俗
吐鲁番黑羊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五世纪。在东晋时期(424年—441年)阿斯塔那的墓葬里发现有干尸身上穿着黑羊皮,黑羊毛编制的毛衣。这说明了早在一千多年以前新疆地区就有了黑羊这个品种并且会运用其毛质。
高昌古城遗址中发现有牧羊图,大量的文物和历史文献说明早在1500年以前这里的畜牧业就已经十分发达,达到了相当可观的规模。
1988年,吐鲁番地区考古人员在托克逊县克尔碱镇发现唐朝时期的古墓群、托克逊英亚依拉克古墓群、鄯善县苏巴什墓群一号、三号墓地中均出土了大量的黑羊毛编织帽子、毡垫子、头巾和黑羊皮制作的皮革等物品,这些物品现仍保存在吐鲁番地区博物馆内,距今已有约1000年的历史。
吐鲁番黑羊自杂交成新品种以来,已经繁殖了200多年,练就成了耐严寒、抗干旱等顽强的能力。
-
发现更多吐鲁番黑羊的相关购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