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北藕丝糖的基本介绍
“三北藕丝糖”是与“三北豆酥糖”齐名的传统慈溪特产小吃,藕丝糖由白糯米、优质麦芽、细粒白芝麻、细白糖,南京雪麻等上等原料配制而成。它素以酥、脆、甜、香,入口即化的特色而饮誉省内外。藕丝糖在柱状外面,粘有黑芝麻或白芝麻,松脆香甜,不粘牙齿,老幼皆宜,制作藕丝糖丝孔密布、又脆又酥,又香又甜,风味独特。
据记载,藕丝糖创制于清雍正三年( 公元1725),创制者为慈溪沈师桥的沈永丰南货店。问世之初,主要供应乡里大户,后随宁波港的兴起,遂成为在外经商的“三北帮”( 即慈北、姚北、镇北 ) 馈赠亲友的礼品,并渐渐蜚声于宁波、上海等地。曾远销港澳、南洋及日本等地区和国家。
产品特点
正宗的藕丝糖,每根长约9厘米,直径不到1厘米。折断后,截面中间有一大孔,四周有72个小孔,且有丝相连,似藕断丝连,而其色泽又酷似鲜藕,故得“藕丝糖”之名。
历史民俗
清末时期慈禧当政,有位祖籍慈溪的大臣将家乡特产藕丝糖供奉给太后。慈禧本就喜爱甜食,可年老体衰,牙口不好,一般的酥糖糕点不是粘牙就是脆硬。尝到藕丝糖后连连称赞,并将其列为贡品,一时间藕丝糖更是声名大噪。
后有著名旅日华侨吴锦堂先生,回到故乡慈溪,当地乡亲赠予他许多的藕丝糖。吴先生回日本后正逢天皇寿诞,便将藕丝糖作为餐中糖点献上。天皇等皇室成员从未尝过此类吃食,甚是喜爱,一时间藕丝糖成为稀罕物,很多人都以能托朋友捎带一些藕丝糖为荣。
如今的三北藕丝糖,质量在原来的基础上得以进一步提高。严选本地糯米。幼稚麦芽饴糖、严州白芝麻、绵白糖等原料精制而成。制作工艺一丝不苟,严格选定温度、燃料的速度和力度,规范的制作流程不断促使品质的提升。
制作方法
三北藕丝糖用净白糯米、优质麦芽、细粒白芝麻、细白糖麻等上等原料配制而成。
第一道是炒芝麻。将芝麻去除杂质,水冲后沥干,然后倒入石捣臼轻轻捣一捣,再放到锅里炒,使壳与肉分离,最后用风箱扇去壳,留下芝麻肉备用。
第二道是煎饴糖。将大麦浸泡发芽后磨碎,然后均匀拌入煮熟的糯米中保温发酵。保温发酵有专门的保温缸,缸与灶相连,温度大概保持在六七十度。一般在晚饭吃过后开始发酵,到12点放热水,约在凌晨4点滤出缸里糯米发酵后转化的汁液,用文火慢慢煎熬,使其中的水分均匀散发,形成浅黄色透明粘稠液体状的饴糖。饴糖煎成后还要用长长的木质铣板不停地在锅里炒,使其变老,为增加甜度,最后还要加入细白糖一起炒。炒糖是个力气活,需要三个人一起轮流干,而且太快太慢都会影响藕丝糖的质量。
第三道是拉胚吹气。这是一门让人赞叹不已的绝技,最能体现藕丝糖制作的水平,也是关系到成品质量优劣的关键。这道工序需要两个人面对面在台板两边进行配合。技艺高超的老师傅善于掌握拉胚吹气的速度和力度,拉胚开始,首先从锅里捞出一团炒老的热饴糖,一下下甩给对面的助手,拉出一条一条的糖胚。然后往糖胚里“唿”地吹气,使空气在里面循环流动。再把一条一条充气的糖胚并拢,对折再拉,一孔变二孔,二孔变四孔,四孔变八孔……标准的为72孔,加上中间一个大孔,有73孔,正是这些孔眼保证了藕丝糖具有理想的脆性和酥度。拉好后的藕丝糖一条条挂在木架上,等其自然冷却。
第四道是切制。拿出一把一公尺多长的大铁刀用火烫热,然后把一条条冷却后发硬变脆的藕丝糖放在台板上,切成3寸长的小段。这道工序刀热是关键,否则藕丝糖一碰就碎。
第五道是滚芝麻。将切成段的藕丝糖用蒸气一冲,使其发粘,然后放入铺满芝麻的竹匾内来回滚动,使之粘上芝麻。
第六道是装盒。藕丝糖松脆易碎,所以过去都用铜匠定制的马口铁盒包装。一盒一斤四五两,下面垫张纸,铁盒口沿贴上白纸黑字的封条。
-
发现更多三北藕丝糖的相关购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