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容土布的基本介绍
华容土布,又叫老粗布,是几千年来当地劳动人民世代传承的一种手工织布工艺,2013年入选第四批湖北省非遗代表性项目。织布完全选用全优质棉花为原料,采用不上桨工艺,没有人为的污染,纯手工制作,用脚踏木制斜梁织布机加工而成。其织造工艺极为复杂,从采棉纺线到上机织布,要经过大大小小二十道工序。土布具有柔软舒适、透气、吸汗、冬暖夏凉、不起静电、抗辐射的作用。
华容土布具有浓厚的乡土气息,实用性强,是一种以农村劳动妇女为主要传承群体的民间手工技艺。它为研究民间花样剪纸、印染、刺绣等传统技艺提供了实体依据,为开发创新土布纺织等民间技艺提供了丰富的资料和信息。
当前,因土机织布工艺繁杂,经济效益低,年轻人不愿意学习这门技艺,土布技艺得不到更好的传承,抢救保护工作刻不容缓。
这种棉布多以黑、白、灰为主要色调,比较土气,加之质地粗糙,因此在华容一带又称它为土布、老粗布,优点是结实耐用、冬暖夏凉、透气吸汗和柔软舒适。
过去,人们将纺织好的布匹,经裁缝师傅缝制好全家人一年四季的衣服和床单,存放在衣柜里,等待着每年的除夕夜才拿出来。大年三十晚上,家家户户的男女老少,在温暖的灯光下,脱去一年的旧棉衣,换上崭新的棉衣裤、棉靴、棉帽,坐在崭新的棉卧单的床边,迎接新年到来。
棉织品也有缺点,难清洗、易缩水、弹性较差又不贴身。所以,在冬天,好多农民用绳子捆住棉袄和裤腿。
随着现代纺织技术的发展和各种纤维开发,大量物美价廉、轻薄透气、保暖贴身的纺织品如雨后春笋般涌入人们的生活,而工序复杂、成本高的传统棉织品逐渐淡出了市场,导致从事传统棉纺织的手艺人也越来越少,手艺濒临灭绝。但嗡嗡的纺车声,唧唧的织布声,穿越历史的天空,至今萦绕在无数人的耳边,成为一个时代的记忆。
产品特点
手工粗布纺织工艺极为复杂,从采棉纺线到上机织布经轧花、弹花、纺线、打线、浆染、沌线、落线、经线、刷线、作综、闯杼、掏综、吊机子、栓布、织布、了机等大大小小70余道工序,以二十几种其本色线经过精心设计可以变幻出近两千余种绚丽多彩的图案,堪称巧夺天工、千变万化。
历史民俗
在“麻、苎、葛、棉”中,棉的普及较晚。当棉的种植从印度传入中国两广、海南、云贵一带后,这一带的少数民族在汉末就率先掌握了棉纺织技术,并制成棉衣、棉被等。六朝时,种棉虽传入中土,但人们还不知道它能做成衣被。所以,棉布一度成为奢侈品,海南一带的少数民族曾把棉织的“广幅布”“吉贝布”作为贡品,敬献给汉、唐皇帝。
北宋时,被贬海南岛的苏东坡惊异于当地居民漂亮结实的棉布衣,在东坡《书传》卷五《夏书·禹贡第一》中为“岛夷卉服,厥篚织贝”,作注:“南海岛夷,绩草木为服,如今吉贝,木绵之类,其纹斓斑如贝,故曰织贝。《诗》曰:‘萋兮斐兮,成是贝锦’。”
由此可见,北宋时,海南一带的少数民族地区棉织品就已普及,而中土普通人家依然以麻织物为主。
南宋末,棉纺织业才在汉族推广,但技术落后,纺织的布匹疏松,不如云、贵、闽少数民族纺织出来的布质地紧密。宋末元初,松江乌泥泾(今上海徐汇)的黄道婆向黎族妇女学习棉纺织技艺,并回乡改良纺织机后,长江流域棉纺织业和棉花种植业迅速发展起来,温暖舒适、结实耐用、花纹多样的棉布终于进入汉民族的千家万户,麻织品逐渐退出了历史舞台。
获奖荣誉
华容土布于2010年和2013年,分别被市政府、省政府命名为市级和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从此,《华容土布》名声鹊起,路人皆知。
-
发现更多华容土布的相关购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