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五辈壮馍的基本介绍
王五辈壮馍的创始人叫王五辈,是濮阳有名的厨师。其十二岁开始学做壮馍,他以小麦精粉为皮,以新鲜猪后腿肉、大葱、绿豆粉皮、鸡蛋等加各种天然香料调成馅,放入盛满香油的双层平底锅内,炸制成馍。
王五辈壮馍是河南濮阳著名的地方面食小吃,熟后的成品壮馍,色泽金黄,外焦内嫩,食之鲜而不膻,香而不腻。壮馍形如圆月,直径约30公分左右,皮分4层,面皮肉馅、馅以鲜羊肉为主,以葱、姜、菜蔬、香油等多种祖传佐料搅拌而成。皮为小麦精粉,经过面板面、馅包装成形后,放在特制工具平底煎盘(铁制)中进行烤制加工,火候和时间要恰到好处,经几次翻动即成。熟后的成品壮馍,色泽金黄,外焦内嫩,食之鲜而不膻,香而不腻。濮阳县的壮馍最好吃的是羊肉大葱的,趁热,油不算大,但由于是死面,多吃胀肚。
濮阳壮馍分荤、素两种,形如满月,色泽金黄,外焦里嫩,食之鲜而不腻,香而不腻。
产品特点
王五辈壮馍皮薄馅多,色泽金黄,香飘四溢,吃起来皮焦里嫩,油而不腻,入口满嘴香,让人回味无穷。
历史民俗
王五辈壮馍始于清末民间,距今有一百多年的历史,被誉为“濮阳百年名吃”。
传说,“壮馍“的起源时间应在八百年前的金代,发源地应是现在的八公桥集,一开始叫状馍,后来逐渐演绎成了壮馍。
状馍之所以被叫做状馍,就因为它是状元吃过的馍。八公桥集在金代时产生了一位文状元,名叫王鹗(据金代状元录)。元至元五年(公元1268年),年已八十岁的王鹗在朝中与奸臣阿合马政见不合,想落叶归根,于是辞官告别忽必烈回到故里晋陽城(八公桥集),在城西南二里的云峰寺东边盖一别墅养老(别墅称龙泉阁、后称延寿寺又称东寺)。八公桥的“油旋子”做为当地传统夜宵已流传了数百年,现在取而代之的是新一代人仿做的“肉盒子“,每逢夜晚老街里的几个“肉盒子"小店生意红火,这是濮阳其他乡镇所没有的传统民俗。
金代王鹗的母亲韩氏怕王鹗夜晚苦读挨饿而发明了“油旋子“这种方便食品,后来王鹗于金哀宗正大元年(1224)中了状元。周边邻里都是望子成龙,争相效仿,于是“油旋子”在当地流入寻常百姓家,成了八公桥周边特有的地方小吃。随着大众化需求,更多的人想尝尝状元吃过的馍是啥滋味,“油旋子“越做越大,久而久之,人们就把“油旋子”叫成了状馍,后来演绎成了今天的“壮馍”。
获奖荣誉
2009年,王五辈壮馍被列入河南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
发现更多王五辈壮馍的相关购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