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渡口麦草艺画的基本介绍
麦草艺画,又称麦秆画、麦烫画、麦秸贴,是一种历史悠久的民间剪贴艺术。麦草艺画以优质麦秸秆为原料,利用其自然的光泽和纹理,经过多道特殊工序的处理,其作品既有古朴自然、典雅大方之特点,又有富丽堂皇、灵秀端庄之气韵。
麦子是中国民众自古以来的主要食粮,但你能想象出,那一根根跟麦子紧紧相连的“无用”的麦秆,被勤劳的双手赋予了有趣的灵魂,逆袭成为享誉世界的皇家艺术品,2009年9月被纳入重庆市第二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它就是大渡口的麦草艺画。
经历过无数岁月与人们,在大渡口地区的民间艺术家们潜心钻研,大胆创新,让这门古老的民间艺术在大渡口闪耀出更加夺目的光芒。
大渡口麦草艺画的种类,按用途划分,主要有二种:
一种是装饰型产品,以装饰画为主。
另一种是实用型产品,把麦草艺画工艺结合实用品,使其具有使用和装饰的双重功能,如在屏风、花瓶、台灯、储物盒等日常用品上制作麦草艺画。
按色泽划分,主要有单色麦草艺画与多色麦草艺画。按装裱形式划分,可分为立体的、平面的以及和其他工艺品相结合的麦草艺画。大渡口区的麦草艺画在继承传统麦草艺画工艺的基础上,又创新开发出发光麦草画、金丝麦草画及陶瓷发光麦草画工艺瓶、金丝麦草画工艺瓶等创新产品,将传统的麦草画和瓷器结合在一起,成为一种极具地域传统特色的手工艺品。
根据工艺精细程度和加工难度,大渡口麦草艺画可细分为这4种类别。
A类:做工非常之精细,构图复杂,含较多的鳞片、羽毛、叠层花瓣、绣丝毛活 等,以花鸟动物题材为主。
B类:做工较精细,含部分鳞片、羽毛、叠层花瓣、绣丝毛活等,题材主要有花鸟、瓷器,人物等。
C类:做工一般,基本以片块为主,不含鳞片、绣丝毛活等。
D类:做工粗糙,材料质感不好,或烫色不匀,或剪工不好,或脏乱,给人不舒服感,属下等品或残次品。
大渡口麦草艺画由于取材独特,工艺别致,画面立体感强,且保持了麦秆的光泽和烘烤烫熨出的本色不褪,便于长期保存。麦草艺画所表现的立体效果令所有印刷品望尘莫及,由于制作精细奇巧,设计融合了古典元素,呈现出古朴曲雅,富丽堂皇的神奇美感,如做成嫦娥奔月或仕女图则飘飘欲仙;做成动物,则栩栩如生;做成山水,如临其境;做成花鸟,如闻其声。具有极强的观赏和保存价值。
产品特点
麦草艺画以优质麦秸秆为原料,利用其自然的光泽和纹理,经过多道特殊工序的处理,其作品既有古朴自然、典雅大方之特点,又有富丽堂皇、灵秀端庄之气韵。
历史民俗
麦草艺画的起源难以考证,相传东汉时期,光武帝刘秀被王莽追杀,刘秀急中生智藏匿于麦草之中,麦草随即化为茂密的树林,蒙蔽了王莽的军队,保护了刘秀。
自此,当地人便把麦草视为祈福迎祥之物,遂用麦草作画。但由于历史变迁和社会动荡,麦秆画长期以来难觅其踪。
直到隋唐时期,麦草艺画才正式登上历史舞台,属宫廷工艺品,距今已有上千年的历史。当时由于农业工具的演进,麦子可以被加工成面粉,从而制成“炊饼”等作为干粮,比之前直接食用麦饼有了很大的提高。因而小麦的种植面积大幅度增加,麦草画也有了充足的材料来源。
到了清代,麦草艺画作为一种常见的工艺品渐渐流传开来。
制作方法
麦草艺画的工艺流程大致可分为选料、浸泡晾晒、熏烟、染色、熨烫、设计图案、过样、粘贴、烙色等9个步骤。
选料
选择粗细均匀,没有霉斑的麦秸秆,去掉第一节和第四节,留中间两节备用。
浸泡晾晒
将选好的麦秸秆置于80 ℃以上的水中煮10-20分钟,再完全浸泡在盐水中8小时后捞出沥干水分,均匀散放至筛子中,放置与通风处晾晒,待完全晒干即可。这样可以使干脆的麦秸秆充分软化。
熏烟
将晒干的麦秸秆用硫磺熏烟3-4小时,麦秸秆与硫磺的比例约为500:1。
染色
根据色泽分拣硫磺熏过的麦秸秆,将色泽相近的麦秸秆捆成大小合适的捆,再根据画面需要,按纯植物染色方法对需要染色的麦秸秆进行染色。
熨烫
先用镊子把处理好的麦秸秆冲开,再用专用刮刀将麦秸秆背面的粗糙物质祛除刮薄,最后用熨斗将弯曲不平的麦秸秆熨烫平整。
设计图案
图案设计与绘画的表现方式基本相同,讲究画面协调、疏密适当。一幅好作品,构图一定能明确地表达主题,体现极强的艺术感染力。麦草艺画多以工笔花鸟和人物为题材,也可用以表现景物等。
过样
将设计好的图案转印于衬板上。
粘贴
依据图稿的色彩,选取合适的麦秸秆用剪刀剪取需要的形状,再用胶粘贴在衬板上图案的相应位置。粘贴是一精细的操作过程,讲求耐心和细心。
烙色
根据画面需要,用电烙铁将粘贴好的麦秸秆烙出不同深浅的颜色,使画面图案呈现出光影和色彩效果。
-
发现更多大渡口麦草艺画的相关购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