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康水籺的基本介绍
水籺也叫“盖籺”,盖籺是客家人的称法,其它地方称水籺。“籺”这是一个造字,由“米”字 “乙”字组成,发音eī(短音)。 “盖”,顾名思义,就是盖东西的用器。农村的客家人,装饭、装粥用的是钵头。这里所说的“盖”,就是用来盖住钵头的用篾和篾骨织成的竹器。
南康水籺作为北海一项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以大米为主要原料制作的一种糕点,既可充饥做主食,也可作为可口的零食。南康水籺主料为优质大米,所选大米用水浸泡至手可拧碎,捞起晾干,配以适量的水磨成米浆,再将米浆勺入圆锑盘,放进蒸笼蒸制,待米浆蒸成固体后,再加米浆继续蒸制,完成一托水籺,要加6次米浆。整托水籺蒸好后放置待凉后,切成小块,加入由酱油、蒜泥等材料调配的特制配料即可食用。
水籺是一种带有客家地方特色的饮食文化,在客家地区有用水籺供奉祖先的习惯。物质匮乏的年代,客家人发挥主观能动性,创造了老少适宜、受广大民众喜爱的食物。嫩滑的水籺,浇上特制的酱汁,忍不住吃一口,整个口腔满满的都是浓郁米香味,这就是水籺带给吃货们的独特感受。在广西北海,千年古镇南康,靠海临港,美食丰富,特别是籺类小吃众多,深受人们的喜爱。但提起南康小吃,人们首先想起的还是南康水籺。南康水籺历史悠久,始产于清乾隆年间,吃水籺的习俗最早源于每年的农历七月十四(盂兰盆节、中元节),这是南康地区的风俗。现在水籺已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老少适宜、受广大民众喜爱的食物。
吃水籺,一般是把水籺用刀(或篾骨)割成菱形的一块块,大人放在碗里一口一口地咬着吃,小孩子则放在手上,一层一层地剥开来吃,想吃舍不得吃的样子,细嚼慢咽,吃得有滋有味,韵味悠长。
产品特点
南康水籺洁白莹润,口感爽滑,可做主食、零食、副食、宵夜,深受人们的喜爱。别小看了简简单单的一块水籺,从原料到成品,工序严格又繁杂,最少得耗费7个小时。
历史民俗
南康水籺,不仅仅是一道特色小吃,更是南康几代人饮食智慧的凝结,是沉甸甸的一份传承。近年来,南康水籺作为一项地方小吃特色产业发展,销量更是大增,远销周边城市和地区,成为大家来南康探亲访友、旅游观光必买的手信。水籺在南康人生活中占据极其重要的地位,除了一日三餐加宵夜,每逢重大节日尤其是农历七月十四,南康人都有吃水籺的传统;南康及周边乡镇举办宴席的,必定人手一份南康水籺发给吃酒席的亲朋好友。
制作方法
第一步:浸泡。用适量水浸泡优质大米,浸泡至手可捻碎,捞起晾干。根据气候和温度来定,需要半个小时到两个小时。
第二步:磨浆。用磨浆机把泡好的大米反复研磨,把需要一蒸屉水籺用的米浆磨好,最少耗费一个小时。
第三步:炊蒸。将磨好的米浆放入圆铝盘,将圆铝盘放进炊蒸笼,每炊最多可蒸12个水籺。在炊蒸的过程中,大约15分钟蒸熟一层,每隔15分钟放进米浆,待米浆凝固,这样反复蒸6次,水籺就有六层。在制作过程中,全靠师傅的经验,不断观察水籺的干湿和成熟程度,决定添加水分的多少。蒸熟后用手按压有一定的弹性才能把水籺取出。
第四步:冷却切块、调制佐料。水籺降至常温彻底定型后切成菱形或三角形,每块重约250克,水籺在常温下一般能保持36小时(冬天48小时)不变味不变质。
南康水籺的获奖荣誉
2020年1月,北海市第五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公布,南康水籺作为传统技艺类项目成功入选。
-
发现更多南康水籺的相关购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