莆田煎粿的基本介绍
煎粿,原是农民在早稻登场后,舂米时筛出的碎米磨成米浆,配上南瓜、韭菜、芹菜、绿豆芽等,用油煎干而成。莆田二十四景之一的石室岩煎粿最为出名,有“没吃煎粿等于没上石室岩”之说。 煎粿是福建闽南地区地道的贺年食品。煎粿香甜有弹性,非常有嚼头。
历史民俗
在莆田市区西南凤凰山麓,云遮雾绕着一座寺庙,叫石室岩。这个寺庙占地不大,却吸引了成千上万的游人香客。人们来到这里,除了为拜谒威名显赫的仙公外,还想品尝名闻海内外的石室岩煎粿。
相传唐朝时,石室岩还没有寺庙,只有一个岩洞。岩洞中住着一个妙应禅师。他很想在这个美丽幽静的石室岩盖一座寺庙。要盖庙就需要很多的砖瓦杉木。但哪里去要这第多的砖瓦杉木呢?一天晚上,有仙人向禅师指点迷津,使禅师皱的眉头一下便舒展开了。
第二天,妙应禅师对游人香客说:天上仙公要云游到石室岩,那时岩洞中将有灵光出现,那就是仙公显灵了。谁要是看上一眼,就会福寿齐天。但只有那些勤劳的人们才能看得见的。所以,谁要看灵光,就需随手带一砖一瓦到岩洞来。
一天晚上,妙应禅师坐在岩洞中做功法,只见他浑身上下闪现着道道白光 ,从从洞中射了出来。许多游人香客见了都惊诧万分,都说这是天上仙公降临了。这消息传开后,成千上万的人都争先恐后地涌向石室岩。他们有的带来的砖瓦石灰,有的扛来杉木石条。结果,没有几天,杉木石料堆积成山。禅师赶紧请建筑工师傅,筹划合计开工建庙。没几个月,一座高大的寺庙很快就盖起来了。禅师看着即将竣工的寺庙,心里非常高兴,但又感到过意不去。应该用什么来答谢游人香客呢?他想着,又想出一个主意来。
寺庙将要落成了,到寺庙来祝贺的游人香客比肩接踵。为了答谢大家,禅师亲自下伙房执勺。他把事先磨好的米浆,调好了味道,用瓢洒在铁锅里,以茶油煎成薄片,然后,把炒熟的花生仁捣碎,拌着葱花,撒向煎粿上。只见出锅的米薄如蝉翼,点点的花生微粒衬着碧绿的葱花,紧紧地粘在米粿上面,味道香喷喷的。禅师煎了七天七夜,用他亲自煎成的米粿煎成的米粿慰劳游人香客们,大家尝后无不叫绝口。从此,成为莆仙的一种风味小吃,传到民间,流传海内外。
制作方法
材料:
煎粿
皮:糯米粉,大米粉,红心地瓜(番薯),大约按照4:1:8的比例,
(注意:加大米粉是为了让煎粿不会太软,方便包和炸。地瓜多点会比较好吃,但是要看品质,粉的比较好)
馅料:冬瓜糖、芝麻、花生、白糖、少许猪油——做黏合剂;
皮的做法:
1、地瓜蒸熟,去皮,捣成泥;
2、加糯米粉和大米粉调匀成面团;
3、做馅料:花生炒香去皮碾碎、芝麻炒香碾碎,加冬瓜糖碎、白糖碎,全部拌匀;
4、包制,好像包子一样包好,压成饼,下锅;
5、油锅烧热,用最小的火,一次下8个,慢慢炸到煎粿浮起来,最后转大火让表面变成金黄色就可以起锅了。记住,火要小,要有耐心,要不然很容易炸焦了外皮里面还没有熟的。
-
发现更多莆田煎粿的相关购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