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绢人与鬃人的异同
绢人是中国传统手工艺品之一,它起源于唐代,制作绢人要选用上等的丝,绸,纱,绢为原料。艺人们经过雕塑,彩绘,服装,头饰和道具等十几道工艺的精细手工操作,做成历代仕女和戏剧人物。民间布制玩具“针扎”、“彩扎”等手工艺品,都和它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绢人的制作,要经过雕划、制头、制手、服装彩绘、头饰、道具等十几道工序,最后组装制作成三维立体造型。每一道工序,都需要精妙高超的技艺,每一件作品,都要求赋绢纱以生命,施丝绸以灵性。
一个绢人作品最具魅力之处便在于人物瞬间神态的展现,无数个灵动的细节成就了传神的瞬间。这其中又以头部和手的制作最显功力。
制作头部要先雕塑出一个头型,在脸部糊制丝织物,待干燥后,再糊上第二层丝织物,最后糊蚕丝织物,再次干燥。其中的关键是要把握好干燥的时间、丝织物的湿润程度。头部丝织物的含水量适中,才能保证脸部“皮肤”的平整、细腻,惟妙惟肖。头部晾干后再画出眼睛、睫毛、嘴唇,扑上腮红,眼影。最后,在制成的头部“空壳”模子中填充棉花等物。
鬃人是北京市的地方传统手工艺品,始创于清朝末年,距今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北京鬃人是受皮影戏和京剧影响而产生的,人物造型的身高一般约9-16厘米,设计巧妙、制作精细。
作为一种传统民间艺术,鬃人的头和底座采用胶泥脱胎,是用胶泥做头和底座,用秫秸杆做身架,外绷彩纸(或色绸)外衣,并絮少许棉花,然后依据人物故事勾画脸谱,描绘服饰,底座粘一圈约二三厘米长的猪鬃,便制作成一个生动的鬃人,数个鬃人组成一组戏剧人物,按京戏中的生、旦、净、末、丑,放置于铜盘中,只要轻轻敲打铜盘的边,靠猪鬃的弹力,盘中的人物便会舞动起来,再配上京剧的唱腔,就如同真人在舞台上演出,展现了古典文学和戏曲艺术的魅力。所以老北京人也称它为“铜盘人”或“盘中好戏”。或者干脆叫它“铜茶盘子戏”。
两者都是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同样也都是北京的地方传统手工艺品,制作工艺都比较繁杂,但是他们又存在本质上的区别:
1、材料上的不同:
绢人主要是选用上等的丝,绸,纱,绢为原料。而鬃人是以胶泥、秫秸杆、棉花等为主料。
2、人物选角上的不同:
绢人多取材于中国古代民间故事和文学名著、京剧选段中的人物,最为常见的是古代仕女形象。而鬃人一般选取京剧中的人物或是一些名著中的角色。
3、起源的时间不同:
绢人起源于唐代,鬃人则始创于清朝末年。
4、制作工艺不同。
5、绢人是固定的,鬃人是可旋转的。